上海恢复男校女校引热议 因性施教是否大势所趋?

2012年04月24日09:33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因性施教 女校 男校 上海市第八中学 教育均衡 分班教学

>>各方反应

家长:到女中更安全

从初中起,于女士的女儿就一直在华夏女中就读,如今已读高一。于女士表示,当初送女儿到女中的目的很简单:怕她早恋。现在社会比较复杂,女孩子思想单纯,把她送到性别单一的女子中学学习,比较安全。

在华夏女中近4年的学习,于女士觉得女儿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学校倡导“全面发展、因性施教、优化个性”的办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信的品质。于女士觉得,相比同龄的女孩,女儿在待人接物上表现得更为大气,不会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眼界开阔,让她很是欣慰。

学生:女中学习氛围更好

李佳硕是华夏女中今年刚入校的高一新生,初中三年她是在一所男女混校度过的。来到一所纯女中,李佳硕既新鲜又好奇,她表示,女中校园环境舒适,因为都是女生,校园格外干净整洁,而且学习氛围也很好,大家你追我赶都很刻苦。

李佳硕说,以前在混合校,每逢运动会等活动,总是男生冲在前面,展示机会也多,在这里,因为都是女生,没有性别差异,篮球、田径等活动大家都会积极参与。

过来人:老师性别均衡更重要

原西城区教研中心主任尹宗禹,上世纪60年代曾有一段女校教书的经历。尹老师说,当时的女四中,汇集了朝阳、东城最优秀的女生,学生们勤奋刻苦,领悟能力强,教师教课不费力。“文革”期间,实行就近入学后,所有男女校取消,实行男女混校,生源格局逐渐被打破,一段时间内老师们还有些不适应。

对于现在业内有恢复男校、女校的呼吁,尹老师认为不应盲目推崇,男校女校各有利弊。尹老师认为,现在社会这么发达,靠用隔离教育早已限制不了学生们的交流。所谓的“阴盛阳衰”的现象也不是单靠把男孩子集中在一起就能解决的。

尹老师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从教师配置上入手,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加大在小学及初中阶段男教师的比例,让学生们接受性别均衡的教育,这对于塑造学生完整人格、性格发展有利。

>>链接

北京男女校的前世今生

-北京四中

前身是建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顺天中学堂。1949年改名为北京市第四中学。“文革”前,北京四中是一所纯男校,是当时北京最好的学校之一。

代表校友:诗人北岛、作家王蒙、学者李敖、物理学家虞福春等。

-北京八中

前身为创建于1921年的四存中学。1949年,四存中学与北平市立八中合并,成立北京市第八中学。在1965年之前,北京八中是一所纯男校,也是当时北京生源质量最好的中学之一。

代表校友:火箭科学家梁守磐、物理学家林家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等。

-北京三中

前身是1724年(清雍正二年)建立的八旗子弟右翼宗学堂。辛亥革命后,1912年改为“京师公立第三中学校”。1950年10月学校改成北京市第三中学,在“文革”之前,该校是一所纯男校。

代表校友:人民艺术家老舍;著名学者罗常培、于光远、徐城北;文艺界名人苏民、蓝天野、马季等都毕业于北京三中。

-北京六中

前身是1923年创立的私立华北中学,蔡元培是学校的首任校长。1940年,更名为“市立第六中学”,只收男生,成为“男六中”。1968年,六中开始招收女生。

1999年,西城区决定对教育资源重新优化组合,北京市第六中学和北京市二十八中学合并为北京市长安中学。

2004年并入北京市一六一中学。今年,西城区宣布,将重新复建北京六中。

-北京三十一中学

前身是建于1911年的崇德中学,是北京市建校最早的完全中学之一。作为一所教会学校,当时该校只招收男生。1952年10月,崇德中学改名为北京市第三十一中。

代表校友: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两弹元勋”邓稼先及著名建筑工程学家梁思成等十位中科院院士。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

前身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师大女附中)。学校建立于1917年,是北京市历史悠久的高级中学之一。

代表校友:女科学家郝诒纯(中国科学院院士)、胡启恒(原中科院副院长)、女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工作者浦熙修、陈柏生、女将军聂利、女画家肖淑芳等。

-北京一六一中学

学校前身是著名的“北京女一中”,创建于1913年,建校初期即得到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关怀,现在的北校区就是1926年李大钊同志亲自为学校选定的新校址。

解放后,学校是北京市最早的市属重点中学之一,上世纪70年代更名为“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

-北京一六六中学

创建于1864年,前身为蜚声海内外的“贝满女中”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市10所市属重点中学之一的“女十二中”,70年代更名为第一六六中学。

代表校友:作家冰心,原上海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中国第一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王琇瑛,物理学家王承书,化学家蒋丽金以及戏剧家孙维世等。

-陈经纶中学

前身是建于1921年的“崇贞平民女子工读学校”。抗战胜利后,改称为“北平市第四女子中学”。1967年改称“朝阳中学”,1968年开始招收男生,实行男女合校。

1989年,香港爱国同胞陈经纶先生捐资改建,更名为“陈经纶中学”。

-鲁迅中学

前身为1901年创办的笃志学堂,后改为笃志女中,1949年后改为北京第八女子中学、北京第一五八中学,1958年迁入现校址,1996年改名为北京市鲁迅中学。

本报记者张灵 张晓鸽

本报漫画谢瑶

   上一页   1   2   3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