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危机唤转型 大学图书馆会否遭遇“遗体解剖”

2012年04月20日15:58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参考咨询服务 图书馆用户 生存境遇 2050年学术图书馆遗体解剖 图书馆经费

关注高校图书馆

大学图书馆:遭遇“遗体解剖”

数字出版业(漫画)。人民图片

4月13日,山东博兴县第二中学微机教室,中学生正在使用“电子图书馆”阅读图书。陈彬摄

2011年1月2日,一篇名为《2050年学术图书馆遗体解剖》的专题报告在美国一家报纸上刊发,该报告的作者是艾尔弗莱特大学的培训指导馆员Brian T.Sullivan。

文章写道,“学术图书馆将会死亡。尽管这样的判断还为时过早,但针对当前出现的严峻问题,鲁莽地拒绝将导致学术图书馆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并最终走向死亡。可以预见,学术图书馆将会独自死亡,且其作为高校心脏的作用也将会被世界所遗忘。”文章刊发后,引发业界轩然大波。

无论这场喧嚣以谁的胜利告终,随着信息媒介的发展、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图书馆已同传统功能渐行渐远的事实都无法改变。

既要“守望”传统,又需拓展服务理念,“遭遇”功能嬗变,呼唤功能转型,大学图书馆,正在路上。

一场有关图书馆命运的争论

先来看看《2050年学术图书馆遗体解剖》“宣判”图书馆行将“死亡”的种种理由:

“首先,世界上几乎每本图书都拥有了完全的数字化形式,这使得传统的物理馆藏变得没有必要。在线图书随时都可以浏览或者下载到便携式设备上,已有个别学生为获得无限存取的数字资源向重要的资源提供商直接支付费用。第二,图书馆培训功能丧失。为了在与新一代搜索引擎的竞争中获胜,数据库供应商们已经研发出界面友好、人性化的数据库检索工具。第三,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功能已经被不断完善的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工具所取代。”

最后,文章还用了犀利的结语:“如果馆员还自认为‘图书和图书馆总会存在’‘人们总是需要馆员为他们展示如何去使用信息’,那么学术图书馆的生命难以为继就可能成为事实。”

未来,真的有那么悲观吗?有评论指出,或许文章语气显得夸张,但是,文中反映出的对于图书馆,尤其是学术类的图书馆未来的生存境遇之担忧不无道理。

记者了解到,很多发达国家的公共图书馆都面临着借阅量下降、读者人流量下降的尴尬,在过去的10年里,英国图书馆的图书借阅量已经下降34%,仅去年一年就关闭40家图书馆。

与传统图书馆借阅功能的减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互联网企业来势汹汹的“入侵”。记者了解到,有知名搜索引擎公司已经在开展“数字图书馆计划”,依靠其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支持,计划用5年时间扫描5000万册图书,并上网免费供读者阅览。

对此,斯坦福大学图书馆馆长Michael A.Keller评价:“多年来,图书馆一直在努力数字化图书,但限于技术和资金的双重原因,速度非常缓慢。数字图书馆计划的实施使数字化产品的输出从小作坊进入真正的工业化生产。”

生存危机呼唤功能转型

《2050年学术图书馆遗体解剖》发表后,美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图书馆研究与从业人员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到了这次有关图书馆“生死存亡”的大讨论。讨论中,支持者、反对者各执一词。

反对者主张,现有数据库和数字馆藏并不能完全满足科研者的需求,且许多行业仍需要传统的馆藏内容;技术的发展促使图书馆与信息技术行业合作,但信息技术并不能取代图书馆员承担的参考咨询服务;图书馆要转变思路、改变服务方式,但改变并不意味死亡……

支持者主张,学术图书馆的确正走向衰落,是因为学术图书馆已不再关心学科内容建设,忽视学科信息的关联性和质量,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单纯的信息检索;如果图书馆经费削减这一事实成立,那么,学术图书馆的服务将随之减少,助推学生进一步通过网络获取所需资源,最终,图书馆员将失业。

情况真的有那么糟吗?

有一种趋势不容忽视:记者了解到,国外一些在出版行业处于垄断地位的大的出版商集团正在拓展一项业务,不再向图书馆卖书,而是开设提供网上阅读服务的网站向图书馆开放,图书馆用户可以凭借从图书馆获取的ID(身份认证)登陆该网站阅读图书,每阅读一次,支付一定的费用。“这就使得图书馆的功能趋近于中介组织,不提供内容,只是为出版商提供用户以收取费用。”有专家分析,“这种趋势彰显了出版商的‘野心’,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图书馆功能和角色的演变。”

但对此,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的观点仍相对乐观。“的确,或许一段时间之后,纸本图书不再是主流,数字阅读成为主要阅读形态,但是,图书馆依然在过程中起到信息的过滤、筛选、组织、整理的重要职能。”

“我来举一个例子,现在图书的发展趋势是用一切手段来丰富书的可感知性。未来的电子图书是集图、文、声音、动画于一体的。比如一本医学图书,不仅讲述医学知识,讲到治疗时,还可直接用视频的形式直观呈现手术的全过程。再比如,介绍一种植物,如五味子,图书将不仅讲述其性状、还要链接其入药的药方。将来的图书,不再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个庞大的知识库。如何将看起来不相干的信息整合成为一个有效的知识库,就需要图书馆人的努力。”朱强说。

“现在每天约有数十亿信息单元的信息量向世界发送,并以每年18%—20%的递增率发展。无孔不入的互联网络使人们处于过量信息的包围之中。”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乔冬敏和兰州大学图书馆馆员牛勇也撰文提出了与朱强类似的观点,“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展示和组织方式已经和内容本身变得同等重要。毕竟,如果书籍只是杂乱地散落在地板上,即使是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图书也不会有太大的价值。作为知识与信息收集、分类、传播中心的图书馆,必须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使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逐步向有序化、便于用户索取的理想状态发展。”

“多元空间”与“多元服务理念”

美国家喻户晓的连续剧《欲望都市》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主人公凯莉的婚礼选择在世界最著名的公共图书馆——纽约图书馆举行。之所以将婚礼选择在图书馆,是因为“这里的建筑精美绝伦,这里的气氛庄重典雅,这里凝聚时间、沉淀思想。”

在图书馆举行婚礼,可能吗?

电视剧中的情节并非虚构。事实上,过去10年来,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的卡布里广场一直都在承办婚礼,而且,越来越受到公众的追捧。2011年,预订婚礼场次已达54场,目前图书馆的婚礼预约已经排到了2013年。

尽管在图书馆承办婚礼的做法,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我们不能不承认,图书馆,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大学图书馆的功能都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化。增加多元服务功能,已经成为图书馆主动或被动的选择。

印度图书馆之父阮冈纳赞曾说,“图书馆是一个成长中的事物”,它的职能也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变化和发展。每当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出现的时候, 图书馆作为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就会面临一种新的文化境遇。从最初的藏书楼到现代的社会文化中心,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也是职能不断扩展的历史。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刘大椿也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的突破和在图书馆的应用,现代大学图书馆的服务面临一个新的挑战。图书馆的资源概念、服务观念和服务模式,需要相应更新,才能适应社会信息环境的变化和广大读者需求的提高。”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在积极地拓展多元服务理念。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很多大学图书馆新增了“研究空间”,在特定空间内,将空间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小隔间,每个隔间内提供白板、电脑、无线网络等设备,同学们可以根据学习需要,自发组成学习和研究小组,在研究空间内进行讨论。

此外,多媒体视听空间和艺术修养空间也是大学图书馆近年来注重的形式。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开设了多功能厅、精品视听室和小型视听室,供读者进行学术沙龙、影视精品欣赏。同时,开设艺图苑,展示古今中外名家的书画集,从齐白石、吴冠中到达芬奇、塞尚、梵高……徜徉其中,犹如身在一个小型的艺术画廊。

一方面保留古籍特长、特色文库,一方面设立咖啡厅等休闲交际空间、艺图苑等艺术欣赏空间、数据库查询等信息自助获取空间……高校图书馆在应时而变。

刘大椿介绍,“19世纪,图书馆的机构建设和普及是潮流;20世纪,图书馆职业的理性思考和制度建立是重点;当下,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日益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的功能定位打破了传统图书馆封闭藏书的格局,实现了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结合,各类文献载体和信息传播渠道的有机结合,读书与休闲、娱乐的有机结合以及各类服务模式的有机结合。”

“图书馆是不断生长的‘有机体’。今后,功能会越来越多元化,会成为城市公共活动的中心。大家可以在这儿交流思想,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这就要求图书馆的服务手段更加多元化,既提供传统的订阅服务,也需有互联网、有线电视、手机的服务,这是一个必然趋势。”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认为,“进入数字时代以后,图书馆所处的环境已经大为改变,传统的服务内容和方式也正在发生变化。但在核心能力上,图书馆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互联网和搜索引擎、网络百科等都可以作为图书馆的助手,而非竞争对手。”(记者 赵婀娜)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