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图片均为与父母赶火车的孩子。本报记者杨慧峰摄于北京站)
问 教·春运已到,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满满的人群中最让人动容的是一张张稚嫩的脸,他们随着父母,四处奔波,给教育界设问——
年关将近,小颖要和来京务工的母亲一起回阔别两年的家乡,陪家乡的爷爷奶奶、哥哥过年。她小心地整理自己的小书包,一遍遍地问妈妈,“我还能在北京上学吗?”直到得到满意的答复才牵着母亲巨大的行李编织袋一角,慢慢走出出租屋。
“终于回家了,但心里又放不下留在北京的孩子他爸。”想到可以见到留在家乡的另一个孩子小辉,小颖母亲显得归心似箭,可想到一家人永远无法团聚,她心生遗憾。在这个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的来京务工人员聚集的小院子里,类似情况很多,每一扇屋门后都有自己的辛酸。
留守还是流动?
留守还是流动?这是每一个来京务工人员都必须面临的问题。把孩子放在故乡,担心亲情疏离、教育不足;把孩子带在身边,工作不稳定,孩子只能跟随家长流动的脚步流动。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行动计划和促进儿童工作处项目官员张亚丽的研究,目前,我国流动儿童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700万。留守儿童也超过了5500万。“研究发现,0-6岁的流动儿童是流动人口当中最弱势的群体。也是最需要社会关注的群体,因为他们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在营养、卫生、安全、教育等方面都需要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张亚丽说。
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家乡留守的孩子,一些在爷爷奶奶的看护下成长,还有一些寄居在亲戚家,调查显示,由于缺少沟通渠道,不少孩子敏感脆弱,心理健康情况堪忧。
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孩子也并没有完全融入城市。中华女子学院教师邹敏长期从事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研究,她在北京市朝阳区、海淀区、石景山区和东城区的一些村庄里,选择128位流动父母和流动儿童发放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中四口之家最多,三口之家是第二位,有77个家庭是多口之家。同时,流动儿童搬家频繁,有108个家庭搬过家,最多的甚至搬家十次,平均也搬家两次。流动儿童的父母中,父亲平均年龄30.21岁,母亲的平均年龄是31.94岁。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有14个家庭没有工作,家庭经济收入最少的0元 。
经济条件不好,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搬家频繁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情况可想而知。
尽管不少家长期待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政府也为之开辟了相应渠道,而邹老师的调查却显示,在这128个孩子中有35个处于散养状态。
为什么不能入学?家长们表示,证件不全,学费太贵是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