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理工自主招生18道面试题 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2011年02月28日15:1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自主招生 老师 考生 学好物理 原子晶体 最大静摩擦力 传导性能 正四面体 面试题 本科招生

[题8]

空气、金刚石、水,判断它们的折射率高低顺序,并给出解释?

答:折射率:n空气

[题9]

微波炉中加热鸡蛋会爆炸,为什么?

答:微波炉是高频电磁波直接加热物质中的水分子(极性分子),鸡蛋内部受热膨胀,而蛋壳不被加热,所以容易爆炸。

[题10]

在寒冷的冬天,用手去摸室外的金属时,会发生黏手现象。而在同一环境下,用手去摸室外的木头,却不黏手,为什么?

答:木头与金属的热传导性能不同,金属是热的良导体,而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当手有湿气时,接触室外温度很低的金属,因为金属是热的良导体,金属会很快吸收手上的热量,使手上的湿气温度降低到0℃而发生结冰,这样手和金属表面的冰结在一起,发生黏手现象。木头不能很快将手上的热量散掉,同一环境下,用手去摸室外的木头,却不黏手。

[题11]

塑料菜板上放一块从冰箱冷冻室拿出的肉,过一段时间冻肉

会与菜板冻在一起,为什么?放到铜板上,结论如何?

答:塑料与铜的热传导性能不同,铜是热的良导体,而塑料是热的不良导体。放在塑料菜板上的冻肉吸热融化,而塑料不能很快从周围环境吸热,故过一段时间冻肉会与菜板冻在一起。而放到铜板上冻肉吸热融化,而铜能很快从周围环境吸热,故冻肉会会慢慢解冻。

[题12]

人体为37℃,感觉上的适宜环境温度为22~23℃,为什么?有人想到22~23℃是37℃的黄金分割,即37℃×0.618=22.87℃,你对此怎么看?

答:人体的热量(不是温度),是通过体表不断地向外散发的。如果环境温度过高,与人的温差就小了,就会影响热量的散发,体内热量集聚,人就会感到难受。也许是巧合。

[题13]

水蒸发成水蒸气,吸收的热量用来做什么了?

答:吸收的热量用来增加水分子的内能。

[题14]

双层玻璃中如果抽成真空,隔热效果最好;其次是双层之间有干燥但不流动的空气;再次是有水蒸气的不流动气体;最差是里边空气流动。请给予解释。

答:热传递有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真空时热的传导性能最差;不流动的空气、水蒸气可流动形成对流导热,流动的空气形成对流导热当然隔热效果差。

考试现场:李锦明同学打了个比方,把玻璃之间的空气分子比喻成了大卡车,不同情况决定了卡车运送得快慢,所以有不同的热传递效果。当老师问考生们哪种解释好的时候,几个考生都支持他,这让李锦明很得意。

[题15]

一根吸牛奶的吸管,用嘴去吹它则会发出叫声,为什么?

答:用嘴吹,会引起吸管中的空气柱振动,故会发出叫声。

考官解释:这道题目现场没来得及考。不过吴锵以此考题为例解释,这个问题依托的知识点就是构成声音的要素,要有振动源,要有传播介质,振动源应该是处于振动状态的空气,核心考察的就是到底是管壁振动还是空气振动,据此可以看出是考生的基本功是不是扎实。吴锵说,每一道题目老师都会不停地追问,把问题不断展开。他预先设想好,考生回答出第一个问题后就进一步问:“如果管子长度如果发生变化,声音如何变?”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只要考生做猜测,并且把判断的依据说出来就可以了。所以吴锵反复强调,答案不是最重要的,即使同样的题目,明年再考,也还有新的问法。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