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圣诞、新年、春节即将接踵而至,“该给老师送点什么礼物呢”,这又成为让不少家长为难的问题。日前,教育部下发《关于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廉洁自律和厉行节约工作的通知》,首次明文规定:“各地各校不准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或其他财物”。
此规定一出,绝大多数家长拍手叫好,认为有助于让“送礼风”降温;但业内人士也提出质疑,指出应出台实施细则并建立监管机制,否则规定恐成为一纸空文。
A规定 教育部提“八不准”
眼下,年节将至,教育部首次明确提出“八不准”要求,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教育部第一次明文规定,“各地各校不准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或其他财物。”
“八不准”具体包括:不准用公款搞相互送礼、相互宴请、游山玩水、出国(境)旅游和进行高消费娱乐活动,也不得接受其他单位和个人邀请的高消费娱乐活动。不准到高级宾馆举办茶话会、联欢会等节日庆典和拜年活动;严禁以任何名义发放贵重礼品和纪念品。不准巧立名目突击花钱和滥发津贴、补贴、奖金和实物;严格控制年终各项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削减不必要的开支。不准以各种名义向下属单位转嫁、摊派和报销费用。不准违反规定收受和赠送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和个人(包括上、下级单位和个人)的礼品、礼金、干股、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不准违反规定在经济实体、社会团体等单位中兼职或兼职取酬,以及从事有偿中介活动。不准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或其他财物。不准违反规定从事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活动,也不得向学生索要或暗示索要财物。
通知同时指出,各级教育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履行管理和监督职能,对顶风违纪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查处,对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坚决追究有关领导干部的责任。
B调查 禁令之下你还送不送礼
实际上,每逢年节,送礼都是很多学生家长的“负担”,不少家长坦言,如今送礼之意早不单单在“尊师”,最主要的原因是怕倘若自己不送,别人都送,老师会有所偏袒。而对教师而言,个中滋味则更加“微妙”,收与不收都很尴尬。然而长此以往,当“尊师重教”与“收礼、金钱”挂钩之后,不禁让人开始担心,师德背后的公允和正义如何维系。
昨天,记者随机采访了本市几十名中小学生家长,对于这样一份节前收礼禁令,几乎所有家长都认为“非常及时、很有必要”,有利于让“送礼风”降温;但对于马上到来的年节还送不送礼这个问题,22%的家长表示“有些犹豫,看看再说”,而62%的家长表示“礼还是要送的”,仅有16%的家长表示“坚决不送”。
坚决不送
“我从没给孩子的老师送过礼,我认为老师为人师表,正人者先正己,更要两袖清风。”在事业单位做文案工作的赵静,儿子上三年级了,她没给老师送过一次礼,一直以来被身边同事认为“太过耿直”。对于教育部的收礼禁令,赵静非常赞同,也更坚定了自己的观点,“早该这样了,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应该成为抵制不正之风的表率。”
在赵静看来,和过去几十年相比,近年来老师的工资和社会地位都提高了,“教育好每个学生是老师的本职工作,如果要靠家长送礼才能让老师对孩子尽心尽力的关照,这也太悲哀了吧!”赵静说,自己有时候也会嘀咕,别的家长送礼,自己不送,儿子会不会受到“不公平待遇”,“但我还是不愿意助长这种歪风,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还是师德高尚的,这对孩子们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万一真赶上那种因为没送礼就对孩子不好的老师,赵静的观点是,“人这一辈子总不能一直靠送礼吧,孩子从小应该学会靠自己奋斗,就当是一种人生磨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