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四:“被就业”根源在于机制本身
对“被就业”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许多人会下意识地认为是就业难造成的,其实并没那么简单。在部分专家眼中,根源在“就业率”制度本身。高校若是就业率低,就会影响学校的招生人数,学校的名气、声望以及学生就业的信心,所以在就业率压力下,学校会想方设法提高就业率。一旦监管不严,就会出现违规行为。
根源:高校就业率指标压力
中大中文系辅导员、处理过多届毕业生工作的廖老师认为“被就业”是另一种不合法的学校包办行为,就业协议书是涉及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一个三方协定,是必须三方签字才有效的,学校“包办”签字盖章不太合法。
教育部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发言人续梅在今年7月27日说过,教育部对高校出现就业率统计误差实行一票否决制,严惩不贷。那高校为何还要冒险造“就业率”的假?广东某职业学院学生小廖说:“校方有些提高就业率的方法不对,但我们觉得可以理解,因为这不是想为难我们,是关涉到学校生死存亡的事情。不是名校,就业率是吸引人的一大因素,同类学校里别人造假,我们要是坦诚,一下就给比下去了,我们完全承受不住这个‘诚实的代价’。”
指标压力不可小觑。 1999年,教育部开始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进行统计、公布;2003年,教育部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个意见威力不小,直接把年度招生计划安排与该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挂钩,意见对就业率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对就业率明显偏低的地方和高校,区分情况,原则上要减少招生、控制招生或调减增幅。在年度招生计划安排中,对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专业应严格控制或减少招生规模。”“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高校教学评估方案中的重要指标,凡就业率低的学校,一般不得评为优秀。”
中大一位资深就业指导老师表示,个别学校出现“被就业”现象,是“指标”因素造成的。“上有指标,下得给交代。这些指标就从学校到院系到就业负责人,一层一层往下压,会产生不少压力,就像过去的大跃进一样,压力之下,‘假大空’就出来了。”
在当今就业老大难问题下,“就业率”一出,无他可与争锋。广东某高校独立学院,至今尚无毕业生,谈不上就业率,但是也不得不一再抓住“就业率”这把谁都抓的救命稻草,增加一些招生筹码,招生简章上也在“就业率”上大做文章,预测就业率将会高达95%以上,而实际上,该学院的学生小李说:“就业率通常预测得很高,老实说,我们对就业前景一点也不看好,这95%以上的预测依据到底在哪,谁也不知道。”
专家建议:建立就业率调查机制
“被就业”是个严重的问题,也是个复杂的问题,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华南师范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建议,可以建立一个科学的跟踪系统,这个系统主要包括三方:学生个人、企业及学校。这个跟踪系统主要对《就业协议书》上的内容进行跟踪核实,并可以通过打电话等形式询问学生和《就业协议书》上标明的就业单位,来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确认,从而防止“被就业”现象的出现。
至于这个建议该由何人来执行,这位学者指出,应该建立独立于学校和企业之外第三方机构。这样的机构通过执行对学生就业信息的跟踪核实,来发布新的就业数据,从而取代政府机构公布那个“可疑的数字”。
他信心满满地说:“如果真的这样认真去落实,‘被就业’现象一定会见鬼去的。同时,也只有铲除掉这株‘被就业’的毒草,我们的高校,我们的教育,乃至我们的整个社会才能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健康快速地发展。” 本报记者夏 杨 实 习 生 黎春蕾 陈育柱 靳 玮 李雅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