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学术造假代价小利益大”
陆道培等专家称,学术造假法院界定困难,“希望道德法庭可以审判”
昨日,到场的几位专家,就此次事件中的相关问题与本报记者进行了对话。有专家称,学术不端“代价很小,却利益很大”,希望以此事对学术界起到警示作用。
新京报:作为老师,黄晓军当年留给你的是什么印象?
陆道培:这次发布会只涉及此次评奖中的学术不端问题,并不是指他平时的学术问题。但学生里出了这么个人,我感觉很遗憾。
新京报:几次调查为何你们都不满意,你们认为,怎么才能找到公正的第三方?
陆道培:我们署名提供的数据和证据是要负责的,这项目里出现这么多错误,除了造假没有别的可能。我们认为请推荐单位调查不公正,就好像兴奋剂事件让本队来调查队里运动员服用兴奋剂问题,这怎么可能?中华医学会有责任承担这次的调查,这一点我认为需要改进。这件事很难说得清,学术造假涉及方面太专业,法院界定困难,但我希望道德法庭可以审判。
童春蓉:奖项评选中,一旦有人提出质疑时,却没有一个处理办法,还把和这件事有关的推荐单位拉进来参与调查,我们呼吁第三方公开透明的检查。
新京报:这次评奖,评委们并没有发现论文中的数据错误,你们如何评价评奖的程序?
童春蓉:我们也是把论文集中起来看才发现问题,而且非常耗时。评奖时,专家们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来看这些。尽管有严格把关,国外专业医学杂志也出现过刊登造假论文事件。我们希望此事也能给学术界起到警示作用。
新京报:这次获奖对黄晓军有什么好处?
陆道培:获得中华医学会这个奖项后,他能以此申请国家级奖项,再申请院士,这些荣誉还能为他申请到很多科研经费。学术不端是因为只付出很小的代价,但能获得很大的利益,这也是学术界腐败屡禁不止的原因。教育部说要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我们认为还需要加强社会监督,在舆论氛围上对学术不端行为保持高压态势。
很多学术造假处罚力度不大
专家称目前很多单位无细致规章规范学术行为
昨日,针对陆道培指称弟子学术造假一事,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郑也夫指出,目前学术界在有造假问题发生时,都是由当事人所在单位来调查、处罚,外界无法对当事人做出处罚行为,比如开除造假者、禁止其继续带学生等。但是目前大部分科研单位、学校并没有一个细致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学术行为,对剽窃也没有明确的界定。
郑也夫认为,外界舆论压力在学术打假上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这件事情有没有正式调查机构不是关键,关键是要让其他学者发出声音。”
他说,除了这件事涉及的单位,其他相关学者的意见很重要。在国外,发生学术造假时间,舆论起到的作用很明显。但在国内,很多单位对造假处罚力度不大,甚至是不进行处罚,置舆论压力于不顾,让人痛心。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王卡拉 吴江 实习生 魏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