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辽宁公布了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2007年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18.7万人,年度就业率为9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到县以下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明显偏少,只有8248人,仅占毕业生总数的4.4%。沈阳、大连两市接收的毕业生人数占到总数的2/3,其他12市则不足1/3。
一方面是基层人才缺口巨大,急需各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量毕业生拥堵在都市,找不到工作。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在辽宁这个城市化率全国领先的工业大省非常突出。
基层“喊渴” 宁可不就业也不去基层
到基层就业的这么少,是基层不需要大学生吗?今年年初,辽宁省委督察室、教育厅等部门针对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了一项督察。结果显示,农村乡镇基层单位急需大批教育、医疗、农技农艺、农产品加工等各类实用人才。全省44个县法院多年来没有新进一名法学类本科毕业生,1033个乡镇卫生院从业的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不到2%;农村初中、小学(含县、镇)专任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只占1/3。
大学毕业生不去基层就业,是因为城市工作好找吗?近日,记者走访一些招聘会发现,“两减一高”成为去年以来招聘新现象。东北大学一位负责就业的老师介绍,受金融危机影响,招聘企业总数减少,招聘“门槛”却明显提高。如学历要求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专业必须对口等。
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积极性不高,“下不去,留不住”的状况严重。辽宁省教育厅厅长魏小鹏介绍,大量毕业生拥堵在沈阳、大连两市市区,成为低就业、不就业的“都市漂族”。由于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多数毕业生宁可不就业也不愿意到欠发达地区。
基层就业渠道也不畅通。2007年辽宁有师范类毕业生1.27万人,到县以下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不到12%,原因之一是当地许多顶编在岗的代课教师及不合格教师占用了大量编制。
学科和专业设置不“适销对路”,也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基层。辽宁一些高校贪大求全,设置了一些趋同过热的专业。如不少工科学校开设外语等“小文科”专业,21所高校开设法学类专业,39所高校开设艺术类专业,18所学校开设体育类专业……从这些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基层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