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摘要)

2011年04月27日14:1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保税港区 鳌山湾 半导体照明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综合交通网 田横镇 生态恢复工程 科学发展观 规划建设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重要着力点,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深入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向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迈进。

发展目标篇

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功能全面提升,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创新青岛、文化青岛、和谐青岛、开放青岛、宜居青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015年争取达到1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

城市功能得到新提升。环湾型城市发展格局更加完善,中心城区协调发展,北部新城区初具规模。全市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争取达到1800万标准箱。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1800万人次,青岛新机场开工建设。城市地铁顺利运营。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现代化、国际化特征更加明显,国际性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强化。

城乡统筹形成新格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占全市经济比重达到55%。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循环经济向纵深发展。

社会事业进入新阶段。文化青岛建设成效显著,文化要素加快聚集和彰显,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地位明显提升。

空间布局篇

城市发展布局

立足提升全市城镇化水平,优化整合全市域国土空间资源,以环胶州湾区域为核心,以组团布局为主要形态,形成各组团布局有机衔接、功能定位清晰的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构建“环湾型、组团式、多层次”的大城市发展新格局。全市人口规模950万,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

统筹发展中心城区

突破影响七区统筹发展的体制障碍,实现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统筹融合。完善城市功能设计,合理布局公共资源,总体提升城市承载力和服务水平,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450万左右,成为全市行政、文化、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中心。适时推进即墨、胶州、胶南纳入中心城区,扩大中心城区规模,打造环湾型城市框架。

重点发展崂山、黄岛、城阳。以实现全域城镇化为目标,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临港产业、临空经济发展,带动农村城镇化进程。统筹建成区与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协调推进旧城旧村改造和新城区建设,完善配套设施,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区。

优化提升市南、市北、四方、李沧。提升金融、商贸、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功能,加快改善城市环境,深入挖掘发展潜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向北部倾斜,完善北部服务功能。重视保护和利用好老街区和老建筑,加快特色街区建设。突出建筑文化特色,传承历史文脉,整体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魅力。

加快建设高新区。以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为核心,加快红岛组团建设,推进与城阳、胶州等周边区域统筹发展。高新区基本建成智能交通网、热冷电气水网、全光通讯网等现代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综合服务功能。集聚创新资源,建设城市创新中心和科技商务中心,成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初步建成经济高速增长、生态环境优良、社会事业发达的第三代生态科技新城。

推进重要节点建设。加快市南国际航运服务区、市北小港湾、四方滨海新区、李沧交通商务区、城阳国际航空城、黄岛北部城区等环湾节点建设。谋划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新片区建设,重点推进市北啤酒文化休闲商务区、四方城市新都心、李沧生态商住区、城阳中央休闲区、崂山科技城、黄岛国际生态智慧城建设,增强中心城区功能。以办好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为契机,完善周边区域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带动北部城区发展。

壮大发展五市

立足全市域统筹发展,加快五市城区、重点组团和重点中心镇建设,通过便捷交通网实现与中心城区有机连接,成为推进城镇化、承接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载体。

做大做强五市城区。以提升城市承载力为重点,协调推进新城区建设与旧城区改造,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科学配置教育、医疗、文体、商业服务等综合性公共设施。加强交通网络建设,建设覆盖城乡、快速便捷的区域性交通枢纽。鼓励人口向五市城区集中,胶州、胶南、即墨城区人口规模分别达到60万左右,平度、莱西城区人口规模达到45万左右,成为产业先进、人才集聚、功能完善、生态宜居、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加快重点组团建设。对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环境承载力较好、人口集聚条件优的区域进行组团式开发,逐步承担起城市建设、人口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促进剩余劳动力本地居住就业。

推动重点中心镇向小城市发展。科学调整建制镇布局,积极稳妥进行规模调整。重点发展王台镇、泊里镇、李哥庄镇、铺集镇、田横镇、华山镇、灰埠镇、南村镇、姜山镇和南墅镇,努力建设成为产业比较发达、功能比较完善、特色比较鲜明、辐射带动力强的小城市,成为连接大城市,辐射农村的重要节点,镇驻地人口规模5—10万。

加快推进城镇化

以中心城区为依托,以五市城区、重点组团和重点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群,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走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户籍、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创新。统筹中心城区户口迁移,全面放开县域内户口迁移,放宽农民工在五市和城镇落户条件,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权益。

产业发展布局

按照环湾高端集聚、县域壮大升级、多区带动发展的思路,推动产业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环湾重点布局高端产业,五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依托各类工业园区和服务业集聚区带动周边区域集聚发展。

环湾高端集聚

环胶州湾区域,主要由胶州湾东海岸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北部高端产业集聚区和西海岸经济新区三大板块组成。转移升级传统制造业,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构筑现代产业高地。

东海岸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包括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和崂山区,重点布局旅游、商贸、会展、金融、文化创意、科技与信息服务、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功能。

北部高端产业集聚区,包括高新区、城阳区、青岛出口加工区、胶州市东部,重点布局半导体显示照明、汽车机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海洋科技等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区集聚政策和资源优势,汇集国内外高端人才和创新要素,重点培育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综合服务业。

西海岸经济新区,包括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保税港区、西海岸出口加工区和胶南、胶州部分区域,统筹产业规划,整合放大各功能区政策优势,重点布局汽车船舶、海洋工程等装备制造业和石化、家电电子产业,着力发展港口物流、旅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建设成为体制机制创新、政策优势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大的经济新区。

县域壮大升级

强化区域分工和协调机制,发挥县域比较优势,加快五市新型工业化进程,高起点承接环湾区域的产业转移,加快核心项目与配套体系的引进建设,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

平度,加强与潍坊、烟台等周边区域经济联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壮大制造业产业体系,打造生态化工基地。提升电子家电、机械铸造、汽车配件等产业层次,壮大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精致农业观光旅游,整合大泽山、天柱山等旅游资源,形成生态健康和文化旅游新亮点。积极发展特色农业。

莱西,发挥胶东半岛地理中心优势,打造胶东半岛重要的轻工业基地、陆路物流集散中心和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湖滨城市。重点发展橡胶轮胎、纺织服装、家电电子、农副产品加工、环保设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产业。整合姜山湿地、大青山等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产业。

胶州,加强与高新区、黄岛区产业协调,突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照明显示、机械装备、木器家具、纺织染整等产业。大力发展物流、商贸业,建设半岛最大的钢材、五金建材、装饰材料交易市场。发挥中国秧歌节带动作用,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胶南,重点发展航运物流、装备制造、钢铁石化、纺织机械、海洋生物、家电电子等产业,建设以董家口港产业区、临港经济开发区为平台的临港工业综合体。整合山、海、岛、湾等资源优势,建设以滨海公路沿线重要节点为平台的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区。

即墨,沿滨海公路,以温泉镇、鳌山卫镇为核心,培育旅游度假、会展商务、海洋科研教育、软件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打造旅游休闲产业带;沿烟青一级路,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产业,打造现代制造产业带;依托鳌山湾港区开发建设,大力发展核电装备和船舶制造业,打造临港产业带。

多区带动发展

发挥各类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集聚优势,促进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依托全市重点工业园区和服务业集聚区,带动区域经济突破提升。

工业园区。以增强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为重点,整合提升现有14个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提高投资强度、土地集约利用率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胶南董家口重化工业、平度新河生态化工、胶州洋河装备制造工业、莱西姜山轻工业、即墨龙泉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即墨女岛船舶工业等6个工业功能区和10个重点中心镇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壮大。

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提升现有集聚区功能,加快培育发展市南奥帆文化旅游、市南国际航运服务、李沧百果山园艺旅游、李沧交通商务、市北中央商务、浮山商贸、四方欢乐滨海城、崂山金融商务、城阳空港商务、红岛文化创意、高新区科技服务、唐岛湾总部经济、凤凰岛文化创意、温泉旅游会展、南泉物流、董家口物流、灵山湾旅游度假、莱西姜山湖湿地生态旅游、平度茶山旅游度假、胶州湾国际物流、胶州西部商贸等集聚区。

生态建设布局

围绕建设宜居城市,实施“十绿工程”,推进各类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保护,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形成以环胶州湾区域为核心,以东部崂山、北部大泽山、南部大小珠山生态控制区为生态屏障,以沿海基干林带、沿河绿化带、沿路绿化带为生态廊道,以海岛、湿地、自然保护区、水库涵养区、风景名胜区等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功能、网络化全市域生态体系,构建“一核、三区、三廊、多点”的生态网架。

战略任务篇

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增长,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格局。

着力扩大内需

坚持扩内需与稳外需并举,引导企业努力开辟国内市场,着力扩大居民消费。

引导扩大消费。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推广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发展社区商业,加快消费载体建设,创新消费模式,吸引外地居民来青消费。稳定汽车和住房合理消费,拓展信息、文化、教育、体育等社会性服务消费,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完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用机械、家电等商品普及与升级,拓展农村消费空间。到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00亿元。

强化自主创新

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入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市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

壮大民营经济

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创业环境,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壮大民营经济发展规模,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比重达到60%以上。

促进绿色发展

坚持绿色增长,树立低碳发展理念,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发展循环经济。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

打造蓝色经济区

全面落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坚持陆海统筹,突出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大力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我国科学开发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桥头堡。基本建成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

全面推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

创新海陆统筹管理模式,探索建立海洋综合管理机制,推行海上综合执法,加强海上执法、海洋维权能力建设。建立海岸带统筹利用决策机制,探索海岛可持续利用模式。规划建设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逐步统筹西海岸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开发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等各类园区管理体制。建设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在海洋产业合作、投资贸易便利化、跨国交通物流、电子口岸互联互通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创设蓝色经济发展基金,支持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壮大,做出特色。

优化蓝色经济发展布局

构筑“一带、五区、多支撑点”的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格局。培育形成以环胶州湾区域为中心、以胶州湾东西两翼为新增长极的蓝色经济聚集带。推动董家口港口及临港产业区、胶州湾西海岸经济区、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胶州湾东海岸现代服务业区、鳌山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示范区五个功能带动区建设,成为带动全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强大引擎。建设一批现代渔业、滨海商务旅游度假、港口物流、现代装备制造、海岛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综合利用与能源开发、科普教育等各具特色的聚集区,推动产业集中布局、集约发展,形成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多点支撑。

提升海洋科技水平

建立海洋科技资源综合利用机制,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海洋科学基础数据库、科考船等共享平台。建设国家海洋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和全国海洋科技成果推广中心,打造国家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国际一流的海洋生物研发和产业中心、青岛国家海洋设备检测中心、国家海水养殖优良种质研发中心。加强近海应用技术创新,实施海洋科技创新重大专项,突破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化工与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信息服务等一批海洋高端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加强海洋基础科学研究,在海洋资源、环境和灾害预防等研究领域,在全国乃至世界保持领先地位。提高深海应用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打造面向深海科技研发、深海资源探查、深海装备研试的国家级平台。

培育壮大海洋产业

制定完善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形成高素质的海洋产业体系。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提升水产苗种、海水养殖、远洋捕捞、水产品加工和休闲渔业发展水平,建成现代渔业发展的示范区。壮大海洋船舶、海洋化工、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工程等现有支柱海洋产业,培育发展海洋生物、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矿产与新能源利用等新兴海洋产业。加快发展港口物流、滨海旅游、邮轮经济、蓝色金融、海洋科技教育及服务、海洋文化体育等涉海服务业。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综合整治海洋环境污染,实施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港口、航运污染防治,严格涉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推行渔业生态系统管理,加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建设人工渔礁,恢复和增殖海洋生物资源。实施河口生态恢复工程,逐步恢复和重构海岸带生态环境。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农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

实现服务业跨越发展

加快服务业结构调整,全面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推动旅游业、金融业、物流业成为支柱产业,打造东北亚重要的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服务业新增就业占全部新增就业70%以上。

集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物流、科技和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

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商贸流通、房地产、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努力改善民生质量,引导和促进消费。

壮大发展新兴服务业。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会展经济等新兴服务业,推进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升级。

做强服务业发展载体。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集聚区实现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比重40%以上。推进总投资6000亿元的500个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扶持服务业领军企业,20家企业进入全国服务业企业500强,20家跨国服务业企业地区性总部落户我市。加快培育服务业知名品牌,新培育30个省级以上服务名牌、45件省级以上著名商标。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

改造提升制造业

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延长制造业产业链,向园区集聚、向品牌化转变,实现优势产业高端化发展、传统产业集约化发展,打造世界级优势产业集群。

高端发展优势产业。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升级路线,瞄准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着力提升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船舶产业在集群化发展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并向产业链高端演进。

促进制造业向园区聚集。整合各类工业园区,细化园区主导产业定位,对现有园区从招商政策、土地规划、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统筹优化,提高园区集约集聚发展水平。完善园区开发投融资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园区产业特色,加大定向招商力度。进一步提高我市优势主导制造业的本地配套率,提高配套档次和水平。推进老城区化工、橡胶、冶金等大企业向工业功能区转移,加快实施海湾集团、青钢集团搬迁,全面完成110户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任务。引导县域镇村企业向重点工业园区和重点中心镇产业园区集聚。

增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着力提高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应用水平,培育10个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园区,两化融合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现代农业投入力度,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实现农业向生产、生活、生态等综合功能转型。

提升完善城市功能

着眼提升城市承载力和国际地位,加快重大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基本形成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和社会化城市管理新体系。

建设国际航运枢纽

全面开发建设董家口港区,调整完善胶州湾港区功能,有序推进鳌山湾港区开发,提升口岸服务功能,打造国际航运枢纽,港口吞吐量达到4.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争取达到1800万标准箱。

打造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

积极开辟国际航线,加快青岛新机场规划建设,全面提升青岛空港运营效率和国内外影响力,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1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27万吨。

构建便捷陆域交通网络

全面推进现代公路网络、环湾型城市快速路网、半岛城际铁路和疏港铁路建设,建成完善的陆域综合交通网。

建设完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

全面提高市政公用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构建高起点、可持续、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大市政公用”综合保障格局,完善防灾减灾保障设施,建成功能完善、国内领先的城市公用基础设施体系。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民生优先,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增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年新增城乡就业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拓宽增收渠道,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以上。

办好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实施教育强市战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全市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20%,高水平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加大财政投入,全力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每万人口拥有医疗床位50张、执业医师30人、注册护士40人,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五项社会保险市级统筹。

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完善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基本解决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问题,逐步改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条件。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青岛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网-青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