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从开始规划时就强调气象学、环境学、建筑学、遥感、物探等多学科参与,能够极大地丰富古代文化遗存的信息量,避免传统的单纯的考古造成的大量历史信息丢失。”湖北省考古所副所长李桃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宝贵的历史信息一旦丢失,带来的是不可弥补的损失和缺憾。在以往的考古实践中,文物考古工作者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文物古迹本身,而忽略了文化遗存形成发展的外部环境。近两年来,遥感考古、生物遗传学考古、音乐考古纷纷出现,众多不同学科的工作者开始参与考古发掘,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多学科参与文物考古工作成为趋势。而在配合大型工程建设的文物保护工作中,从一开始的规划和学术课题设置时就重视多学科参与还很少见。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湖北省文物保护规划》上,记者看到,“旧石器时代以来汉水中游地区环境变迁”、“丹江口库区文物管理信息系统”、“重要遗迹遗物的保护技术研究”等被作为预先设置的课题提了出来。汉水中游地区是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过渡地带,其自然环境兼具中国南北的多重特征。通过对不同时期重要遗址环境信息的提取分析,专家们将建构该区域的环境变迁系统,深化人地关系的研究。以电子档案的形式将南水北调工程相关文物的信息资料纳入“文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比较完整的数据库,有助于永久保存文物信息资料,促进文物管理与研究的现代化。
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湖北省文物保护规划组成员除了大量文物考古工作者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葛修润是规划组顾问,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余柏椿是规划组副组长,此外,规划组还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湖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教授们。
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湖北省内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各种建筑、石质文物等共有210处,闻名于世的“郧县人”头骨化石、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建筑群等都蕴藏于此。作为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之间重要的过渡地带,中国南北古代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融合的轨迹在此依稀可辨,是探索研究人类起源、发展以及中华文明形成等重大课题的关键区域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历史、文化价值。(李延丽)
新华网 2004年3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