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规划(2014-2020年)

发布时间: 2014-12-18 13:27:11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农业部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可持续治理 蝗灾 牧鸡 植被覆盖度 粉红椋鸟

该区域以监测预警为基础,坚持生物防治与应急化学防治相结合,加强天敌保护利用。重点加强新疆西北部地区防治,兼顾吉林、黑龙江等偶发区苇塘湿地的防控,适时监控境外蝗虫入侵危害。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1.扩大生物防治面积。在蝗虫中低密度发生区、湖库水源区、水源涵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绿色农畜产品基地,以绿僵菌、微孢子虫、苦参碱等生物防治技术为主。新疆因地制宜发展牧鸡牧鸭或招引粉红椋鸟防治蝗虫,力争生物防治比例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2020年达到60%以上。

2.及时开展应急防治。当蝗虫发生密度高于10头/平方米时,及时组织应急防控行动,推广使用大型药械和飞机施药技术,确保达标区域防治处置率达70%以上,高密度区域防治处置率达100%。

3.加强中哈边境联合治理。进一步完善中哈合作治蝗机制,开展联合监测和蝗情定期交换,组织联合调查和技术交流,积极探索边境地区蝗灾联防联控有效形式,降低境外迁入危害风险。

(三)川青藏西藏飞蝗发生区。主要包括四川甘孜州、阿坝州,青海玉树地区,西藏昌都、山南、拉萨、日喀则、阿里等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年楚河河谷地带和狮泉河、象泉河、噶尔河流域。该区域属于高原草甸,是长江等江河的重要水源地,生态环境脆弱,人烟稀少,植被覆盖度低,西藏飞蝗一般1年发生1代,常年发生100-150万亩,需防治50万亩。

该区域坚持生物防治优先,降低发生基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加植被覆盖度,减少蝗虫孳生面积。同时,强化监测预警,适时开展化学应急防治。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1.优先采用生物防控技术。大力推广微孢子虫、绿僵菌、苦参碱等生物防治技术,减少环境污染,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力争生物防治比例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2020年达到70%左右。

2.适当进行生态改良。支持四川甘孜等地农区因地制宜种植沙棘等植物,增加蝗区植被覆盖度,牧区开展草场改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蝗虫孳生面积。

3.及时开展应急防治。当蝗虫发生密度高于15头/平方米时,及时组织应急防控行动,推广使用大型药械或飞机施药技术,确保达标区域防治处置率达70%以上,高密度区域防治处置率达100%。

(四)农区土蝗发生区。主要包括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新疆等北方旱作农区、农牧交错区,以及华南、长江中下游、洞庭湖和鄱阳湖稻区周边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复杂,草原蝗虫常常迁入危害,蝗虫发生种类多,主要有黄胫小车蝗、日本黄脊蝗、大垫尖翅蝗、短星翅蝗、笨蝗、意大利蝗等土蝗优势种,一般1年发生1代;南方农区蝗虫主要种类有中华稻蝗、竹蝗、蔗蝗、越北腹露蝗等土蝗,大部分1年发生1代,中华稻蝗等少数种类1年发生多代。农区土蝗常年发生面积7000万亩左右,需防治面积3000万亩左右。

该区域坚持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策略,降低蝗虫发生密度,防止大量蝗虫向农田迁移造成集中危害。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1.推广生物防治措施。在蝗虫中低密度发生区、绿色农畜产品基地,采用微孢子虫、绿僵菌、苦参碱等生物防治技术,力争生物防治比例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2020年达到60%左右。

2.及时开展应急防控。当暴发高密度蝗虫时,及时组织应急防控,推广使用大型药械或飞机施药技术,确保达标防治处置率达70%以上,高密度点片防治处置率达100%。

3.结合其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兼治蝗虫。南方农区土蝗发生区,一般可结合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其他病虫害防控进行兼治。一旦发生大面积高密度蝗虫时,及时开展应急防治,控制扩散危害。

(五)草原蝗虫发生区。主要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区,分为内蒙古高原南部及其周边蝗区、新疆蝗区和青藏高原蝗区等三大区域,均属于草原生态环境,蝗虫发生种类多,主要有亚洲小车蝗、意大利蝗、西伯利亚蝗、蚁蝗、痂蝗和雏蝗等,草原蝗虫一般1年发生1代,常年发生面积1.8亿亩左右,需防治面积9000万亩左右。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