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西咸新区的重点建设任务
(一)创新城市发展方式。
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依法依规确定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合理划分功能分区,限定城镇发展边界,严禁在建设区外侵占耕地、林地和无序蔓延发展。通过村镇适当合并、土地复垦、农业现代化等途径,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稳定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严格按照功能分区,布局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紧凑集约的城市群落,建设高度集中、立体发展、具有综合功能和人口承载力的核心城区,以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带、河流生态廊道、森林博览园、都市农业园区营造绿色田园景观。
(二)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改革,有序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建立城乡统筹的户口登记、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等制度。以社会建设引领城市发展,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积极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和社区更多的参与城区事务性管理。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方式,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金融工具创新,引导金融资本支持新区发展。加快新区航空、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建设区内骨干路网,尽快实现与西安、咸阳交通体系的有效对接。以快速路、城市轨道、大运量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构建区内便捷通畅的交通体系,实现零距离换乘。加强给排水、供电、供气、供热、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建设,推行综合管沟模式。建立健全减灾防灾系统,全方位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推进数字化建设,实现高速宽带无线网络全覆盖,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全面提升西咸新区信息化水平。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努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严格环境准入门槛,切实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土壤环境保护及综合治理等工作。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培育现代产业体系。
按照“资源整合、错位布局、集群发展”的思路,依托西安、咸阳产业资源,注重自主创新,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建成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以及文化旅游、商贸会展、能源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挥西安作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优势,打造面向京津沪的数据服务、金融后台服务和软件研发中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有机融合、协调发展。
(六)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坚持“自主创新、统筹资源、提升产业、支撑发展”的方针,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大高新技术研发投入,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破中央、军队、地方三类科研院校之间藩篱,推动军民科技融合发展,建设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和转化平台。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注重协同创新,在重点领域和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性进展。支持发展技术联盟,搭建公共服务、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区域核心竞争力,在重点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科技创新政策法规的制定和落实,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股权激励政策,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特点,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
(七)建设西北地区能源金融和物流中心。
促进能源开发和金融创新有机融合,大力发展能源金融市场,把西咸新区建设成为西北地区能源金融中心。依托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推进机场口岸大通关建设,发挥西安欧亚大陆桥铁路枢纽优势,大力发展贸易物流,对接全省高速公路网络,形成1小时经济圈。推动航空、铁路、公路联合运输、互联互通和内陆直通式服务,把西咸新区打造成为西北综合交通和物流中心。
(八)创新历史文化保护方式。
把历史文化保护放在突出重要地位,坚持“连片保护、系统展现、审慎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开展专题研究,科学论证,依法依规合理划定西咸新区的建设用地增长边界,正确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探索大遗址保护与历史文化旅游、文化产业互动发展模式,提升文化内涵。推动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旅游业融合发展,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品牌,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扩大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