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原标题:迈向中国特色绿色农业现代化之路——关于“北大荒”发展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主持人:农民日报记者 施维
嘉宾: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 胡鞍钢
用世界十分之一耕地养活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国为全球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创造这一奇迹的历程中,矗立着一个醒目且独具特色的坐标——黑龙江垦区,俗称“北大荒”。作为我国最大的国有农场群,亦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2012年,其粮食总产量达到432.6亿斤,可提供商品粮400亿斤,占省际间可调出余粮的20%,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北大仓”。
60多年间,北大荒从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后来者,逐渐成为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并驾齐驱者,现在又成为世界农业现代化的领先者。在这片黑土地上所创造的北大荒奇迹,不仅挺起了中国粮食安全的脊骨,同时,其在经营管理体制方面的创新、在推动新型城镇化中的探索、在着眼绿色发展中的实践,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乃至其他农业大国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与经验积累。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曾是北大荒知青。从2009年开始,他连续四年到黑龙江垦区考察调研,每一次都是行程数千里,接触上百人,最终完成了一份54万字的调研报告。本期对话,我们请来了胡鞍钢教授,与大家一起回顾并展望北大荒之路,亦是对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思考。
北大荒奇迹缘于举国优势
主持人:胡教授,您好。北大荒的建设历程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符号,对于您而言,也具有另一层特殊的意义。您曾经在此度过了七年的知青生活,若干年之后重返这里,以专家身份进行考察调研,您如何看待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改变?在世界性的农业转型的国际背景下和全国性的农业转型的国内背景下,北大荒的发展之路有哪些重要的价值和内涵?
嘉宾:我是1969年9月1号来到北大荒,当时在北安分局的二龙山农场,1976年10月份离开北大荒。时隔30多年再次来北大荒做调研,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我的感想,那就是北大荒发生了巨大变化。
我认为垦区现在的发展水平是世界最好的水平,它不仅采用世界最新的技术,而且创新出一种新的模式:能够在寒地大规模播种水稻,实现高产、稳产。无论是从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粮食商品率还是科技进步贡献率等几个指标上来看,北大荒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可以说北大荒既是中国也是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窗口。无论是从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农业历史比较,还是同美国、前苏联的农业开发史的国际比较,能够在60多年时间做到这一点,这本身就是“一个引起惊叹不已的事实”,“一个超越人们使用各种手段的自然力而产生的后果”。
创造这一奇迹的根本原因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举全国之力,从祖国四面八方调动各类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历经三代北大荒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和独特的创新力,在世界第三大黑土地带上开拓了独具特色的“北大荒之路”,对共和国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堪称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的先行者、示范者、领先者,正在引领和带动21世纪上半叶中国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和农村地区城镇化的“三化”潮流,也会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农业生产大国提供重要的学习基地和经验分享。
主持人:北大荒既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同时作为一个区域性的社会经济组织,多年来在推动城镇化建设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您曾经说过,垦区不仅是现代化农业的排头兵,还是全国小城镇、小城市建设的排头兵。对于这样一个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度发达区域,同时实现了城镇化建设的有序推进,您如何评价其中的意义?
嘉宾:回顾垦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从1995年至今是垦区发展黄金期。无论是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现代装备能力,还是现代企业竞争能力、自主创新能力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垦区率先在全国、全黑龙江省农村地区进入城镇化加速时期。
自2008年以来的5年里,黑龙江垦区共搬迁居民点1905个,占总数的72.7%,搬迁居民26.5万户,转移安置65万人;新建住宅3395万平方米,比2007年以前60年住宅总面积总和还多6%;复垦土地45.4万亩,相当于整理出了一个中型农场,创造了城镇化集约用地新模式。5年城镇居住人口比重提高了27.5个百分点,到2012年年底,垦区城镇人口比率达到85%,提前10年实现了垦区城镇化目标,几代北大荒人“耕作在广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现代化城镇里”的梦想变为现实。
垦区以小城镇为依托,持续实施十大民生工程。2005年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把解决民生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布置办好十大实事,第二年系统提出“七大民心工程”,从2007年起固化为“十大民生工程”,以小城镇为载体,持续推进“路(道路)、住(住房)、水(饮水安全)、能(清洁能源)、树(绿化)、文(文化生活)、教(孩子上学入托)、卫(看病就医)、保(社保)、富(人民收入)”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工作,兼顾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各方面建设,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例如:建立健全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层卫生所覆盖率100%,“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医疗保险实现垦区全覆盖,工伤、生育保险实现总局级统筹,通过开展“职工共同富裕行动”使在册低收入困难家庭全部脱贫致富。垦区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2012年达到20227元,在全国31个省市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排序中,由2007年的第4位上升到第1位。垦区凝聚力向心力空前提高,一大批青年学生等新型劳动者投身垦区建设。从统计数据上看,垦区总人口由2004年的157.9万人增加到173.4万人,增加了15.5万人,并且新进入垦区的人口以青年单身为主体,总人口已经超过历史高峰时期1978年166.3万人的水平,彻底扭转了“雁南飞”局面。
主持人:无论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还是城镇化率,北大荒都走在黑龙江乃至全国的前列。国家还赋予农垦以重要责任,要示范、带动、辐射、影响周边农村农业发展。在这方面,您了解到的情况怎样?
嘉宾:垦区的迅速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外溢性和比邻效应,直接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间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国务院59号文件明确指出:发挥黑龙江农垦等垦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场县共建,不断扩大共建范围和领域,场县共建上升为国家重大决策。2012年,垦区为农村代耕、代种、代收面积5000余万亩,向农村推广新技术929项,培训农民10.5万人次,把成功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整体移植到周边农村,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粮食增产;向农村推广良种4500余万亩,农业保险覆盖农村3319万亩,龙头企业覆盖农村种植基地4500多万亩,把近1/3的毗邻农户纳入到场县共建体系中;促进垦区与地方医院、学校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共建共享,垦区文化体育设施免费向农民开放,鼓励农民到垦区小城镇置业创业,让农民共享垦区改革发展成果。这表明,垦区的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带动和加速了黑龙江省内农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