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今年以来,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不振,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速放缓。面对不利形势,国内企业应把市场立足点转到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积极开拓新市场、避开贸易摩擦和战争及动乱风险等。
2012年以来,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不振,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速放缓。
根据海关8月10日公布的数据,2012年1~7月份,我国进出口3287.3亿美元,与2011年同期相比增长2.7%。其中出口1769.4亿美元,同比增长1%;进口1517.9亿美元,同比增长4.7%;贸易顺差251.5亿美元,收窄16.8%。实际上,在连续恢复性增长22个月后,2011年11月起我国外贸增速开始放缓趋势,至今月度增速持续走低。
主要受欧债危机拖累
从出口目标市场来分析,出口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受欧债危机的拖累。由于经济不景气,市场需求萎缩,进口需求减少。我国一些出口市场进口需求都较上年疲软,不仅是欧美发达国家,也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而其中问题最严重的是欧盟、印度和中国台湾。2012年1~7月我国对欧盟、印度和中国台湾出口同比分别下降3.6%、3.3%和5.7%。在欧盟国家中,我国对德国、法国、意大利、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此外,中东地区受政治动乱影响,我国对中东一些国家和地区如伊朗和叙利亚出口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从贸易方式来分析,根据海关统计,今年1~7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5498亿美元,同比增长7.7%;加工贸易进出口7532亿美元,同比增长3.1%,低于同期外贸进出口增速4个百分点。其中来料加工进出口同比分别下降11.%和11.6%,进料加工进出口同比分别增长6.4%和4.0%。出口增速放缓,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国外订单减少,或者是来了订单因为利润太低企业不愿接;另一方面是由于今年以来,国内物价、劳动成本和国际运费成本上升,在国内进行加工的利润大幅下降,国外委托方将一些加工业务转移到其他国家。
从出口产品结构来分析,根据海关统计,2012年1~6月份我国初级产品出口244亿美元,同比增长0.2%;工业制成品出口9055.87亿美元,同比增长9.7%。初级产品出口中,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出口同比分别下降了4%和5%。按具体产品分类,出口下降幅度最大的产品是生橡胶、纸浆及废纸、纺织纤维及废料、金属矿砂及金属废料。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化学品及有关产品出口同比下降0.3%,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和杂项制品出口分别增长7.9%、8.9%和15.7%。
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经济危机冲击最大的是加工程度较低的原料性产品和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化学产品,这部分产品有的出口附加值低、资源密集和技术含量低,有的高污染,不属于国家鼓励出口的范围。而由于我国产业体系日益完备,具有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日益深化,工业制成品出口受冲击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强。
从进口产品结构来分析,根据海关统计,2012年1~6月初级产品进口增长14.9%,工业制成品进口增长2.4%。初级产品进口中,食品及活动物,饮料及烟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进口同比增长38.4%、19.1%和26.3%,非食用原料进口大幅放缓,同比仅增1.7%;工业制成品中,化学品及有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和杂项制品进口增幅大幅放缓,同比分别增长0.2%、0.8%、0.4%和2.6%。初级产品进口增长较快是由于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跌宕起伏,而国内消费市场需求旺盛所致,工业制成品进口放缓是由于国内经济调整,国外市场需求不振,生产企业开工率不足,导致生产资料市场需求不振。应该指出的是从这次危机对外贸的影响来看,要素成本过高,环境压力过大,资源短缺,贸易促进政策不完善是制约外贸发展的重要因素。
外贸企业如何稳增长?
“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是当前外贸发展的主要任务。为了促进利用外资结构优化,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011年9月国家发布了《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外商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了包括加大财税政策支持、改善金融服务、优化进口环节管理、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等旨在加强进口的措施。
今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稳定外贸增长,如稳定出口退税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完善中小企业的竞争环境等。根据今年上半年外贸发展态势和国内外经济形势,预计今年余下的时间,我国外贸还将维持稳定低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面对不利形势,国内企业应把市场立足点转到新兴经济体国家和亚洲、非洲、拉美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做好市场调研,避开贸易摩擦和战争及动乱风险;积极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进行产品的品牌、设计、制造、网络和管理创新;接受行业协会协调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指导,避免企业间产能重复建设、低价同质竞争。作者:韩秀申(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