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一时间,智能手机的即时通信市场战火弥漫,引得无数粉丝加入其中。飞信、微信、米聊、私信……你是哪一派?
那些“信”哥改变的事
大头
遥想当年,春晚小品净爱拿比板砖还厚的大哥大说事儿,“改革春风吹满地”,捎来了一群“脑袋大,脖子粗,不是老板就伙夫”的暴发户,人手一台标配大哥大,俨然财富的象征。可谁能想到,十几年后,智能手机飞入寻常百姓家,iPhone已是“烂大街”的装备。
通信技术在变,伴生的服务也不甘落后。儿时弄堂里安了公用电话,隔着窗户听人喊上一声 “几号几零几,有电话来咯! ”,仿佛有无上荣光。之后家庭电话普及,虽然要缴纳不菲的初装费,可相较拥有了自家的专属号码,压根算不上什么。
再之后,便是移动电话的普及和各路“信”哥的闪亮登场了。
在念高中的时候,短信还算新鲜物什。上课时悄悄从桌子里抽出手机,翻检昨天和心仪女生的聊天记录,说实话,心头的甜蜜远在成功解出全国奥赛题之上。可人生若只如初见,好东西多了也变得寻常。因为短信费时费力,拇指族们逐渐投奔了新的“信”哥。
一来免费,二来输入便捷,飞信开始像病毒一样在电脑上蔓延。随着微博的普及,在熟人之间,私信联系也成为潮流。一位名人告诉我:“短信每天要收到300条,没时间看,但因为关注微博,私信就会看到。而且私信必须是互相关注的人才能发,因此很少有垃圾信息的干扰。 ”
但飞信和私信早已不是“信”哥队列中的弄潮儿了。如果你留心详查,一定会发现一些打扮入时的年轻人,先是将手机放在耳边倾听,继而又对着话筒说上几句。如果这样的场景不是发生在横店、车墩或者上戏的考场,那基本就是在使用微信了。说白了,微信就是用语音取代了文字的“短信”。
可别小看这貌似平常的转变。我有一个朋友,常年用着土鳖的手机,忽然被女友勒令换成智能手机,理由就是:“冬天发短信实在太冷了,微信交流多方便啊! ”他反问,那打电话不好吗?女友又说:“手一直放在外面也会很冷啊!”所以在受众不断细分的时代,得“作女”者得天下,微信真是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的革命性产品。戏言之外,正经说,微信以流量计费,除了使用便捷之外,资费低廉,与境外沟通无阻,都是显见的优点。无远弗届的移动互联网早已把全球都连通了,国际长途大有烟云尽散之势。可从小就学辩证法的我也不禁会疑惑,“信”哥们一路的技术更迭难道只有利好的一面?
吃饭前先拍照上传微博,等车时切切水果,心血来潮给密友发条微信,回家又巴巴地守在飞信旁边。乍看之下,我们用丰富多元的活动充填了本是碎片化的时间。可细想,微博的信息再林林总总,毕竟只是大千世界的一扇窗口,微信的影响再纷纷扰扰,也不过是茫茫人海的一条通路。当我们将全部精力投注其中,反倒把生活割裂成一块块碎片。一起床就打开电脑,一坐下就掏出手机,须臾不能离手,实在也是科技发达带来的时代病。
听父母辈讲约会的场景,写信约了时间地点,便再无更改。言必信,行必果,哪怕迟到、或者有事不能前来,也会有一方信守约定。可如今,等等不来,直接掏出电话就是一句 “你到哪里啦? ”,不免煞了点风景。
说这些不是在“信”哥们的功劳簿上抹黑,而是想强调,“信‘信’哥,得永生”之类,不免是玩笑。当我们欣喜于“信”哥们带来的便捷,也别忘了,在科技的庇荫里,要保持一些自我和纯真。不然好莱坞大片里机器人反攻人类的戏码,可能真的就要上演了。科技再发达,真正安生的,还要数进退有据的“素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