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十三、滇中地区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包昆通道纵轴的南端,包括云南省中部以昆明为中心的部分地区(47)。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我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陆路交通枢纽,面向东南亚、南亚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全国重要的烟草、旅游、文化、能源和商贸物流基地,以化工、冶金、生物为重点的区域性资源精深加工基地。
——构建以昆明为中心,以曲靖、玉溪和楚雄等节点城市为支撑,以主要交通轴线为纽带,一体化的滇中城市经济圈空间开发格局。
——强化昆明的科技创新、商贸流通、信息、旅游、文化和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区域性国际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园林城市。
——曲靖、玉溪和楚雄等节点城市应依托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和对接,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形成民族特色和产业特色鲜明的城市。
——完善国际运输大通道,强化面向东南亚、南亚陆路枢纽功能。加强区域内城际快速轨道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
——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稳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农业合作。
——加强以滇池为重点的高原湖泊治理和高原水土流失防治,构建以高原湖泊为主体,林地、水面相连,带状环绕、块状相间的高原生态格局。
十四、藏中南地区
该区域包括西藏自治区中南部以拉萨为中心的部分地区(48)。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农林畜产品生产加工、藏药产业、旅游、文化和矿产资源基地,水电后备基地。
——构建以拉萨为中心,以青藏铁路沿线、“一江两河”流域(雅鲁藏布江中游、拉萨河和年楚河下游)以及尼洋河中下游等地区城镇为支撑的空间开发格局。
——提升拉萨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建设旅游、文化基地和区域性交通、航空物流枢纽。
——完善日喀则、那曲、泽当、八一等城镇的功能,发展农林畜产品加工、旅游、藏药产业,有序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建设标准化优质粮油和牧草基地,抓好林下资源开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强草原保护,增强草地生态系统功能,提高草原畜牧业生产水平。
——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加强流域保护,推进雅鲁藏布江综合治理,构建以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为骨架,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生态格局。
十五、关中—天水地区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处,包括陕西省中部以西安为中心的部分地区和甘肃省天水的部分地区(49)。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技教育、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北地区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全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基地。
——构建以西安—咸阳为核心,以陇海铁路、连霍高速沿线走廊为主轴,以关中环线、包茂、京昆、银武高速公路关中段沿线走廊为副轴的空间开发格局。
——强化西安科技、教育、商贸、金融、文化和交通枢纽功能,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和西咸新区建设,加强产业合作和城市功能对接,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研发和文化教育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以及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
——壮大陇海沿线发展主轴,扩大交通通道综合能力,强化产业配套功能,壮大宝鸡、铜川、渭南、商洛、杨凌、兴平、天水等城市的规模,形成西部地区重要的城市群。
——培育高速公路沿线发展副轴,依托现有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加强产业配套对接,提高沿线中小城市的人口承载能力,集聚人口和经济,成为地区对外辐射极。
——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加强渭河、泾河、石头河、黑河源头和秦岭北麓等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加强地下水保护,修复水面、湿地、林地、草地,构建以秦岭北麓、渭河和泾河沿岸生态廊道为主体的生态格局。
十六、兰州—西宁地区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上,包括甘肃省以兰州为中心的部分地区和青海省以西宁为中心的部分地区(50)。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区,新能源和水电、盐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西北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的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构建以兰州、西宁为中心,以白银、格尔木为支撑,以陇海兰新铁路、包兰兰青铁路、青藏铁路沿线走廊为主轴的空间开发格局。
——提升兰州、西宁综合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兰州与白银、西宁与海东的一体化。壮大白银、格尔木等城市规模,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加强产业合作和城市功能对接,建设重要的能源、化工和原材料基地。建设柴达木国家循环经济试验区。
——强化向西对外开放通道陆路枢纽功能,提升交通通道综合能力。
——发展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推进特色优势农牧产品基地建设,加强草原保护,构建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
——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黄河干流和湟水河、大通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加大青海湖保护力度,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和沙化防治,提高植被覆盖率,着力扩大绿色生态空间。
十七、宁夏沿黄经济区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包昆通道纵轴的北部,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以银川为中心的黄河沿岸部分地区(51)。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新材料基地,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构建以银川—吴忠为核心,以石嘴山和中卫为两翼,以主要交通通道为轴线的空间开发格局。
——提升银川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培育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等产业,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壮大石嘴山、吴忠、中卫等节点城市的规模,加强产业分工和城市功能互补。
——加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建成全国重要的大型煤炭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
——推进节水型灌区建设,加强农田设施建设和盐碱地改造,调整农牧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
——保护和合理利用沙区资源,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构建以贺兰山防风防沙生态屏障、黄河湿地生态带,以及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为主体的生态格局。
十八、天山北坡地区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的西端,包括新疆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带状区域以及伊犁河谷的部分地区(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分师市和团场)(52)。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我国面向中亚、西亚地区对外开放的陆路交通枢纽和重要门户,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我国进口资源的国际大通道,西北地区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和对外合作加工基地,石油天然气化工、煤电、煤化工、机电工业及纺织工业基地。
——构建以乌鲁木齐—昌吉为中心,以石河子、奎屯—乌苏—独山子三角地带和伊犁河谷为重点的空间开发格局。
——推进乌昌一体化建设,提升贸易枢纽功能和制造业功能,建设西北地区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制造业中心、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发展壮大石河子、克拉玛依、奎屯、博乐、伊宁、五家渠、阜康等节点城市。
——强化向西对外开放大通道功能,扩大交通通道综合能力。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培育特色农牧产业,发展集约化、标准化高效养殖,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保护天山北坡山地水源涵养区,加强伊犁草原森林生态建设,建设艾比湖流域防治沙尘与湿地保护功能区、克拉玛依—玛纳斯湖—艾里克湖沙漠西部防护区、玛纳斯—木垒沙漠东南部防护区以及供水沿线等“三区一线”生态防护体系。
第七章 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
——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
城镇化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
国家层面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是指具备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以提供生态产品、服务产品和工业品为其他功能,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区域(53)。
第一节 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国家层面农产品主产区的功能定位是: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
农产品主产区应着力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农产品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是:
——加强土地整治,搞好规划、统筹安排、连片推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推进连片标准粮田建设。鼓励农民开展土壤改良。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排灌泵站配套改造以及水源工程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节水农业,推广节水灌溉,发展旱作农业。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搞好农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不同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
——国家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加强农产品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储运企业向主产区聚集。
——粮食主产区要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要稳定粮食自给水平。根据粮食产销格局变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调出量大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开发资源有优势、增产有潜力的粮食生产后备区。
——大力发展油料生产,鼓励发挥优势,发展棉花、糖料生产,着力提高品质和单产。转变养殖业发展方式,推进规模化和标准化,促进畜牧和水产品的稳定增产。
——在复合产业带内,要处理好多种农产品协调发展的关系,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和相互影响,合理确定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
——控制农产品主产区开发强度,优化开发方式,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鼓励和支持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积极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拓展农村就业和增收空间。
——以县城为重点推进城镇建设和非农产业发展,加强县城和乡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
——农村居民点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要统筹考虑人口迁移等因素,适度集中、集约布局。
第二节 发展重点
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大局出发,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重点建设以“七区二十三带”(54)为主体的农产品主产区。
——东北平原主产区。建设以优质粳稻为主的水稻产业带,以籽粒与青贮兼用型玉米为主的专用玉米产业带,以高油大豆为主的大豆产业带,以肉牛、奶牛、生猪为主的畜产品产业带。
——黄淮海平原主产区。建设以优质强筋、中强筋和中筋小麦为主的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优质棉花产业带,以籽粒与青贮兼用和专用玉米为主的专用玉米产业带,以高蛋白大豆为主的大豆产业带,以肉牛、肉羊、奶牛、生猪、家禽为主的畜产品产业带。
——长江流域主产区。建设以双季稻为主的优质水稻产业带,以优质弱筋和中筋小麦为主的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优质棉花产业带,“双低”优质油菜产业带,以生猪、家禽为主的畜产品产业带,以淡水鱼类、河蟹为主的水产品产业带。
——汾渭平原主产区。建设以优质强筋、中筋小麦为主的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以籽粒与青贮兼用型玉米为主的专用玉米产业带。
——河套灌区主产区。建设以优质强筋、中筋小麦为主的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
——华南主产区。建设以优质高档籼稻为主的优质水稻产业带,甘蔗产业带,以对虾、罗非鱼、鳗鲡为主的水产品产业带。
——甘肃新疆主产区。建设以优质强筋、中筋小麦为主的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优质棉花产业带。
第三节 其他农业地区
在重点建设好农产品主产区的同时,积极支持其他农业地区和其他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根据农产品的不同品种,国家给予必要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主要包括:西南和东北的小麦产业带,西南和东南的玉米产业带,南方的高蛋白及菜用大豆产业带,北方的油菜产业带,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和南方的马铃薯产业带,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的甘蔗产业带,海南、云南和广东的天然橡胶产业带,海南的热带农产品产业带,沿海的生猪产业带,西北的肉牛、肉羊产业带,京津沪郊区和西北的奶牛产业带,黄渤海的水产品产业带等。
第八章 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
——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
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国家层面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指生态系统十分重要,关系全国或较大范围区域的生态安全,目前生态系统有所退化,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区域。
第一节 功能定位和类型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定位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经综合评价,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等25个地区(附件1: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总面积约38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40.2%;2008年底总人口约1.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5%(图11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分为水源涵养型(55)、水土保持型(56)、防风固沙型(57)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型(58)四种类型。
第二节 规划目标
——生态服务功能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地表水水质明显改善,主要河流径流量基本稳定并有所增加。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草原面积保持稳定,草原植被得到恢复。天然林面积扩大,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蓄积量增加。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恢复和增加。水源涵养型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型生态功能区的水质达到I类,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水土保持型生态功能区的水质达到II类,空气质量达到二级;防风固沙型生态功能区的水质达到II类,空气质量得到改善。
——形成点状开发、面上保护的空间结构。开发强度得到有效控制,保有大片开敞生态空间,水面、湿地、林地、草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扩大,人类活动占用的空间控制在目前水平。
——形成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不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的适宜产业、特色产业和服务业得到发展,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明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减少。
——人口总量下降,人口质量提高。部分人口转移到城市化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总人口占全国的比重有所降低,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减轻。
——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人口受教育年限大幅度提高。人均公共服务支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饮用水不安全人口比率大幅下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第三节 发展方向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要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的适宜产业,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
——水源涵养型。推进天然林草保护、退耕还林和围栏封育,治理水土流失,维护或重建湿地、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严格保护具有水源涵养功能的自然植被,禁止过度放牧、无序采矿、毁林开荒、开垦草原等行为。加强大江大河源头及上游地区的小流域治理和植树造林,减少面源污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解决农民长远生计,巩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
——水土保持型。大力推行节水灌溉和雨水集蓄利用,发展旱作节水农业。限制陡坡垦殖和超载过牧。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实行封山禁牧,恢复退化植被。加强对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及建设项目的监管,加大矿山环境整治修复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解决农民长远生计,巩固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
——防风固沙型。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实行禁牧休牧,推行舍饲圈养,以草定畜,严格控制载畜量。加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力度,恢复草原植被。加强对内陆河流的规划和管理,保护沙区湿地,禁止发展高耗水工业。对主要沙尘源区、沙尘暴频发区实行封禁管理。
——生物多样性维护型。禁止对野生动植物进行滥捕滥采,保持并恢复野生动植物物种和种群的平衡,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加强防御外来物种入侵的能力,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对生态系统的侵害。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与重要物种栖息地,防止生态建设导致栖息环境的改变。
责任编辑:NF076(本文来源:中国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