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几年中国引进外资仍处高位

2010年10月01日14:37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外资政策 外资 中国创新 引进外资 改革开放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国际金融危机 外汇储备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部分外企质疑:中国的投资环境是否在变差?已拥有巨额外汇储备,是否还要引进外资?未来几年中国是否还将继续保持对外资的强烈吸引力?

“中国市场的大门始终对外资敞开”,面对这些疑问,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明确回答,在他看来,“未来几年中国引进外资仍处高潮阶段”。

整体投资环境在不断改善

近来,部分外企、商会等提出质疑:中国是否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视和欢迎外资了,中国的投资环境是否趋于恶化。

面对质疑,陈德铭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资本在中国的投资逐年增加,这已证明中国的投资环境在逐步完善。

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18年位列发展中国家吸收国际资本的第一位。2009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下降约40%,而中国实际吸收外资仅下降2.6%,位列全球第二。今年1-8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8.1%,已连续13个月正增长。

“总体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至今,中国整体的投资环境在进一步改善。”陈德铭说,“外国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到世界各地的投资,非常注重东道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政策、创新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等。他们都非常精明,不会说中国的投资环境不好还要来投资。”

不过,不断增资的同时,部分外企缘何依然有“抱怨”呢?

“世界就是这么复杂,在辩证地发展之中。”对于这种矛盾的状况,陈德铭分析表示,一些外资企业一方面看到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起了良好的产业配套基础、优质的劳动力资源和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看好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另一方面,也感觉到中国的民企和国企发展很快,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竞争性加强了。所以,在更多地到中国投资的同时,面对这种复杂的现状也有一些不同的想法。“这一点我们很理解,也鼓励他们发扬自己的优势。”陈德铭说。

“不过,现在有些情绪也并不完全是跨国公司的。”陈德铭说,“一些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后处于高失业率的状态,部分领导人就提出产业回归、出口倍增,甚至鼓励一些海外企业通过政府的资助再回到本国去。这种博弈的情况和产业回归的做法,一定程度上经媒体和中介机构的渲染而扩大,所以对中国的投资环境有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说法。”

在陈德铭看来,国际和中国国内的经济形势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中,这不仅要求中国政府、中国企业适应新的环境,也要求外资企业要适应新的环境。“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曾给外企一定的减免税收。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对外资政策做出适当调整,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惯例,是符合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外企应当适应这种公平竞争的新环境。”他说,“事实上,更多的外企到中国来,并不是看重中国的优惠政策,而是看重中国投资环境的综合优势。”

所有外企得到一视同仁对待

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政策的实施等是当下外资质疑较为集中的领域。而事实上,在这些领域,中国已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

据介绍,1997年以来,中国政府已4次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每次修订都会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范围。按照世贸组织的分类,中国承诺并已开放的服务贸易部门已高达100个,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而即便是号称“最开放的国家”的美国,也仅开放了101个部门。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制定了一系列比较完整、在世界上也比较先进的保护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和行政执法、刑事执法双轨的执法机制。

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政策不动摇。2008年末,中国推出了规模为4万亿的一揽子刺激方案,同时启动了电子信息业、物流等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在一些重点领域投资和建设项目招标中,中国为所有企业(不管是中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以2009年中国开展的12439个机电产品国际招标采购项目为例,外企中标数占项目总数的55.4%。

中国努力扩大国内消费,在危机中遭遇巨大冲击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增长点。以通用汽车为例,2009年通用汽车在美国申请破产,但其在华销售却增长了67%。

“在中国,所有外国企业都得到了一视同仁的对待,他们的产品被视为‘中国制造’,和中国企业的产品适用同样的原产地规则。在华外国企业的创新为‘中国创新’,其研发机构享受同样的政策支持。”陈德铭说。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