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基本形成生态良好、基础完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科技先进、机制灵活、渔民收入稳定增长和渔区社会繁荣的现代渔业发展格局,实现渔业振兴目标。
1.生产贡献。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80万吨,年均增长4.5%;渔业增加值达860亿元,年均增长10%,在农业中的比重提高到16%;水产品出口量达到110万吨。
2.产业贡献。可提供300多万就业岗位,渔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带动机械加工、饲料、鱼药、物流、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
3.营养贡献。全省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达到100多公斤,可为全省居民提供相当于1亿头猪的优质蛋白质,满足国民摄取优质蛋白的需要,改善膳食结构,提高生活水平。
4.生态贡献。海水贝藻增养殖碳汇贡献相当于每年减排二氧化碳200-360万吨;建设内陆渔业净水型增殖水域300万亩,通过鱼虾蟹增养殖生产,每年可转移湖库区水体中纯氮磷2000吨,水体质量提升1个标准等级。
三、发展重点
(一)做强养殖业。
1.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按照“一个品种一个产业”的思路,稳定发展大宗鱼虾贝藻等常规品种,着力提高品质,保障大众供给;重点壮大海参、鲍鱼等名优珍品,着力培育品牌,满足高端消费;积极推进对虾、乌鳢等出口品种,着力扩大规模,适应市场需求。力争形成10个产值过30亿元的品种,其中产值过50亿元的3个,过100亿元的1个。
2.优化养殖区域布局,建设东部沿海现代渔业主导区,发展空间从浅海滩涂向深海、底层和岸基利用拓展,发展深海网箱4000个,底播面积800万亩,岸基工厂化1000万平方米,增加产能60万吨;建设黄河三角洲现代渔业示范区,积极开发利用盐碱涝洼地宜渔土地(水面),形成标准化生态养殖池塘200万亩,增加产能85万吨;建设湖库生态渔业示范区,在南四湖、东平湖、鲁西南大中型水库形成净水型生态渔业面积100万亩,增加产能10万吨;建设沿黄生态渔业产业带,实施老旧池塘标准化改造,形成标准化池塘100万亩,增加产能10万吨。
3.积极推行园区化发展,建设万亩以上规模化生态健康养殖园区100处,其中5万亩以上20处、10万亩以上10处、20万亩以上的5处,着力形成规模优势,打造全国最大的优质水产品生产基地和水产品出口产业基地。
4.全面推行“上粮下渔”、“池塘+氧化塘(湿地)”、“封闭式循环水”、“大水面立体养殖”等节地、节水、节能、节粮健康养殖模式,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200万平方米,“上粮下渔”池塘生态养殖200万亩,浅海多层面立体养殖300万亩,内陆大水面净水型养殖50万亩。水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比重达到80%以上,生态养殖面积占总面积的60%以上。
(二)做优捕捞业。
1.加大渔业资源修复行动力度,提高近海捕捞品种资源量。每年在山东近海海域和内陆湖库区增殖放流主要品种150亿单位,建设60个人工鱼礁群,面积达30万亩;营造30处海底藻场示范区,面积200万亩;选划65处海洋与渔业保护区,面积达1000万亩;开发利用海底4万平方公里,打造山东近海海洋牧场,遏制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势头,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逐步恢复主要经济种群的资源量,增殖产量达到20万吨。
2.严格执行休渔禁渔和渔船数量及功率指标双控制度,逐步压减近海捕捞能力,报废更新老旧渔船5000艘,实现近海捕捞产量零增长,推动近海捕捞生产由“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和“负责任型”的战略转移。实施渔船标准化改造,优化设计5个标准船型和50个标准网型,木质渔船玻璃钢改造2000艘,配备冷冻设备的大马力渔船发展到1000艘,推广应用节能减排动力装置,提高海洋捕捞质量和效能。
3.积极推进远洋渔业结构调整,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加快发展大洋性渔业,重点开发国际公海资源,积极参与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培育30家远洋渔业生产企业和5家规模大、实力强、管理规范的海外渔业龙头企业。远洋渔船发展到600艘,功率30万千瓦,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超低温金枪鱼围网、大型拖网加工船等,远洋渔业产量发展到40万吨。建设斐济、菲律宾、毛塔、加纳、乌拉圭等5处捕捞、冷藏加工和渔船修造补给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延长产业链条,拓展海外渔业领域。
(三)提升加工业。
1.稳定发展国际市场,巩固进来料加工,扩大本地养殖产品加工出口。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引导加工企业构建国内营销网络,产品定位适应市场,培育品牌引领市场,加工出口企业国内销售比例达50%以上。
2.发展海外加工业基地,以来料源地、远洋作业场、产品输入地为重点,以东北亚、东盟贸易圈为突破口,建设10处海外加工园区,进一步挖掘山东省水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发展潜力,拉动整个水产品加工业的新发展。
3.加大新技术开发,利用现代生物、工程、信息等技术装备加工业,以大宗产品和低值产品的深度利用为重点,以食用、药用、工业用为方向,进行水产即食食品、模拟食品、医药品、保健品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水产保健品、药品等新兴水产品加工产业的产值达200亿元,海参加工产值达200亿元,海带加工产值达40亿元,提升水产加工质量水平。构建冷链物流体系,水产品保鲜保活比率达60%以上,显著提高水产品质量和产品附加值。
4.做大做强100家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加工基地36处,发展现代化水产品加工园区30个,水产加工产值达到2000亿元,建成全国最大的水产品加工基地和出口贸易基地。
5.积极开展无公害水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水产品认证及食品加工HACCP、ISO9000等质量体系认证,推行地理标志、产地标识和产品集体商标,形成50个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知名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