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816”
据介绍,以前洞口附近成分不好的都要被迁走;爱人成分不好,不能迁来和家人生活
如今67岁的舒美看着每天游客进出洞体,她感叹时代的变化。她说,以前洞口附近,成分不好的人都要被迁走,还有军人站岗,一般人近不了。
舒美是1966年参与兴建816核工厂的一名职工。她说,816当时对外称是“国营建新化工机械厂”,招民工修洞时,对他们的政治成分也有非常严格的考察。
原816厂土建工程师靳文国说,一进单位,首先就是上很多天的保密课,然后是宣誓、考试。他们每人只能看自己的图纸,在单位领的笔记本都被编上号,下班前必须上交保密科。
回乡探亲,816厂的职工得先去保密科受教育。“在哪、干什么,不准告诉家属。”探亲回816厂,即便有直达线路,也要经过换车程序,方可回厂。
郭镇川是原816厂的测量队职工。当初,他每个月往家里寄钱,信封上地址只能写邮箱编号,如“重庆市4513信箱”。郭的哥哥说,“原来你们在大城市啊”,郭镇川心里暗想,其实离重庆远着呢,“当时要走整整两天。”
郭镇川在1967年与一名教师结婚。据他说,谈对象时组织上也很关心对方情况怎样,需要得到组织上的认可。“若爱人成分不好,便不能调进816厂的家属院和家人同住。”
据郭介绍,在816厂区,医院、学校、市场一应俱全,与地方基本完全隔绝。同事之间互相不打听在哪个部门工作、干什么,是当年的工作常态。
舒美曾听说,当时厂里曾有一个大学生因告诉厂外的人,如何转送技术资料,被检举后直接调去烧锅炉。
重庆涪陵区党史研究室主任冉启蕾告诉记者,在2002年816洞体解密前,厂里一直是维持着这种绝密状态。
舒美说,她的父母在解密前就已相继去世。此前他们只知道她在保密单位工作,但不知道详情,“也许他们去世时,都不知道我在核工厂工作。”
“816”定址,“白涛镇”消失
出于国防安全,中国核工业向西南山区转移;山高雾浓的白涛镇被定址后从地图上消失
由于816洞体已经解密,韩明跟记者述说了816厂建设的历史背景。韩明是重庆建峰化工集团公司武装部长。而“建峰”是816厂“军转民”后使用的名字。
韩明的父亲韩志平就曾参与了816厂的选址勘探。韩明说,816建厂和1964年在全国推行的“三线建设”有关。
据韩明介绍,上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急剧恶化,在中国参与援建的苏联专家被全部撤回,“于是我们的军事工业则变得无秘密可言。”
韩明说,1964年8月4日,越南战争中,美国炸弹落到了北部湾和海南岛。当时中央认为,工厂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于是发起了“三线建设”。
所谓“三线建设”就是,从重点军工企业、大城市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单位抽调人才,去云贵川等西南部山区建设分支机构。
当时的抽调,是“成建制”的抽调。所谓“成建制”就是单位的各个部门都抽出骨干人员。韩明打比方说,就像一个细胞分裂成另一个一模一样的细胞,“这样可以快速在山区隐蔽处形成分支机构。”
816厂的母细胞就是在甘肃天水的404厂。这个厂1958年由苏联专家援建,生产了六氟化铀,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做出重大贡献。
1965年年初,404厂的韩志平——韩明的父亲,踏上了勘测选址的征程。韩明说,开始的1年半,选址勘测组跑了云贵川的很多地方,“很多车都跑废了。”
从已去世的原816厂总工程师宁志敏的回忆材料上显示,当年选址小组曾提出过三个地点。
第一个是川西洪雅县罗坝区,由于不靠山且水源的水量少,而被放弃。
第二个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因不够隐蔽,被放弃。
第三个是重庆涪陵的白涛镇,当地有水量充分的吴江,背靠武陵山,山高林密,气候多雾,具有良好的隐蔽性。
定址白涛后,这个地名便从中国地图上消失了。
洞内71名烈士
某师工程兵曾昼夜挖洞,有被石头砸死的,也有因病逝世;他们均葬于洞外陵园
靳文国也是1965年从甘肃404厂调去816厂的。当时他在甘肃已工作5年了。他主要参与土建工程。
816厂从土建时就是一个保密事业。靳文国说,当时民工修路不让修到洞体。洞体以及洞体与外界连接的部分都交由部队完成。
靳文国介绍说,如按正常施工,要在大山里挖出816核地下工程,需要20年。于是中央派了某师的4个团来建厂,其中每个团有4个营,“这编制比常规部队的人多出很多”。
管承相是当初首批进驻816工程的军人之一。1966年时,他是兵团9连的连长。他说,施工时实行三班倒,人歇机器不歇地昼夜施工。
9连的作息非常奇特,他们以28小时为一个工作周期。管承相说,有时候活干不完还不能休息。“一个班下来,累得靠墙就能睡着。”
“我们这些老兵当时多数知道816是核工程项目,只是嘴上不说。”管承相说。
管承相于今年4月24日,作为洞体开放后的第一批游客被组织来参观。这也是他在工程结束后第一次回到洞体。
管承相和一些老兵参观完洞体后,又去洞体3公里外的“一碗水”烈士陵园,祭奠在816工程中牺牲的战友。
一块纪念碑上镌刻着53名施工中牺牲,以及18名因病逝世的战友。
其中名单里的排长柴昌振,是在编号为01的大厅内爆破施工时,被大石头砸中身亡。
72岁的周德全,在“一碗水”陵园当了一辈子守墓人。他记得,自1968年,某师的教导员张福成是第一个被埋到陵园的烈士。他说,烈士中,安徽人屈业富个子最大,身高1米9,所以他的墓在墓园中最长。
1975年,816洞体大致挖掘完成。管承相所在的9连,是该师最后一批离开白涛的部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