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约束性目标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艰苦的历史阶段。有专家提出,我国“九五”规划就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十五年的实践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困难重重。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应该是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转折点,但长期以来进展迟缓。有的地方,有的时段,不仅仅没进展,还向相反的方向演变。究其原因,是还没有建立起与新的发展方式相适应的新体制。因此,发展方式转变是相当艰苦的历史阶段,要有充分认识。
明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约束性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制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约束性目标,以刚性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性进展。
第一, 从投资主导走向消费主导。现在我国发展应主要建立在内需基础上,但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当有限。2009年,我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2.3%,消费仅为52.5%,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70%以上,中等国家一般是60%。如果“十二五”能够在形成有利于扩大消费的收入分配格局上取得重要突破,最终消费率从现在的49%提高到55%以上,就会奠定消费主导的基本格局,形成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有专家提出,我国已进入公共消费阶段。美国、日本、欧洲一些国家,经济发展到人均GDP4000美元到10000美元的时候,进入到扩大公共消费阶段,公共消费占整个消费的20%。我国按现价美元汇率来算,也进入了这样一个阶段,需要尽快提高公共消费比重。
第二,从工业主导走向城市化主导。专家提出,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率应当在55%-60%,但是去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只有46%,滞后10个百分点左右。提高居民消费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主要载体是城市,没有城市化的较快发展,很难有消费率的明显提高。此外,结构调整和城市化也直接相关,没有城市化难以形成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因此,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就业,要靠城市化推动。如果“十二五”城市化率从46%争取达到51%-52%,我国就将初步奠定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格局,服务业的比重5年后就可能提升到45%到46%。
第三,从城乡二元走向城乡一体化。我国的城市化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城乡一体化的历史性突破。“十二五”要切实解决农民工问题,实现城乡一元结构的历史性突破。重点是解决好第二代农民工问题,防止出现第三代农民工。在这个过程中把城乡收入差距从2008年的3.31:1控制到3:1以内。
第四,奠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格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涉及到城乡公平发展问题,也是可持续性增长的基础性条件,既可以影响与引导消费倾向,又可以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条件。未来5年,以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解决民生问题,要有约束指标。例如公共服务投资增长速度不得低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
第五,走向自主创新,发展低碳经济。整体来看,我国技术创新程度还很低。在未来几年能不能在“创新驱动”上有所突破,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重大课题。我国现在是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要提高技术进步贡献率,就要由过去注重物质资本投入转向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美国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已经达到3%左右,我国仍在0.5%-0.7%的水平上徘徊。“十二五”时期,除节能减排有重要约束以外,重要的是形成资源环境价格的形成机制、碳交易体制机制。
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于创新体制机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在体制机制创新。专家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需要经济体制改革,也需要社会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比如,投资主导的发展方式与当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滞后直接相关;国民收入分配失衡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滞后直接相关;城市化进程滞后与城乡二元体制直接相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与现行教育体制、研发体制、财政投入体制直接相关;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与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和相关的社会体制改革滞后直接相关;低碳经济发展缓慢与现在的制度安排滞后直接相关等。
以第二次改革推进第二次转型。专家强调,从总体上说,改革的任务远没完成,提出第二次改革,主要原因是基于改革的阶段性特点。第一次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打破计划经济的体制束缚,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释放经济发展活力;第二次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建立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解决发展模式的问题,涉及到如何以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如何以公共需求为主线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如何以政府转型为主线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的统筹协调。推进第二次转型,既有微观层面的,也有宏观层面的,需要作出结构性的制度安排。近些年,对体制改革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后,不需要综合改革部门来推动。但从近些年看来,很多基本问题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哪一个部门能解决的,比如收入分配问题,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有综合部门统筹协调来推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