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商显得“不太客气”。北京、南京相继收回两幅“地王级”住宅用地,并没收上亿元保证金;随后,中化方兴对广渠路15号地提出的规划修改申请被否。显然,地方政府与地产商之间的“土地利益链”,正在中央的监管中逐步得到矫正。从今年2月开始的对地方主要负责人实施的“土地问责”,也将遏制房地产商违规屯地。
一直以来,受制于“土地财政”,地方政府与开发商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利益共谋”。违规用地、变相屯地等现象屡见不鲜。来自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闲置土地累计达1万公顷。更多的“地王”项目需要进行切实处置。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逐年攀升。2009年,全国土地市场交易异常活跃,排在前20位的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高达8019亿,同比增加160%,多数城市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达到30%-45%。以北京为例,去年通过招拍挂方式成交的各类土地达247宗,成交金额达928亿元,土地出让金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45.9%。2009年,北京新房交易额占同期GDP的60%以上。
在高额土地收入面前,很多地方在处理违规用地上“投鼠忌器”。而如何遏制地方违法用地的反弹也成为中央政府的一块心病。为此,国土资源部等三部委联手亮剑,就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有关具体问题做出明确的阐释。这意味着,问责违法地方官员将更具有可操作性。国土部等三部委下发的文件还明确表示,“对于2008年6月前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仍可溯及”。
2009年12月23日,国土资源部挂牌督办分布在北京、浙江、吉林等9省(区、市)的18宗房地产开发闲置土地。进入2010年,上海、广州等地也纷纷对闲置土地督促开工或收回。显然,土地市场上的“从紧政策”已经铺开。而此轮调控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弱化土地财政,释放囤而不开发的土地。这对遏制楼市泡沫也有深远影响。
国土部一位官员日前表示,除了要在经济处罚方面加大力度,也要进一步明确刑法问责。对于非法占用土地问题,我国正在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法。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遏制非法用地、斩断开发商与地方财政的利益链,关键在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土地收益分配格局,从根本上减少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冲动;另外,变革现有的土地招拍挂制度,从目前“价高者得”的模式转化为“限房价、竞地价”模式。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解决土地问题的根本,还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对“土地财政”的倚重。毕竟,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将付出沉重代价,短期内使群众住房困难难以解决,长期则可能造成经济结构畸形和泡沫性膨胀。 (林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