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规划一览
从2009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开始,今年获批的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数量超过前4年总和,范围从东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东北等地区。中国沿海已形成了“三大五小”(即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与辽宁沿海、山东半岛、江苏沿海、海峡西岸、北部湾)开发格局,中西部地区也在奋起直追。
其实,从沿海区域规划的“见缝插针”,到中部、西部与东北地区的各个突破,每一个区域经济规划的出台,都不只是单个区域的“独奏”,只有各地携手并进,方能担起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任。而一系列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也许就是国家顺势打出的“区域振兴牌”。
先来者:沿海规划镶金边
从整体层面上来说,东部沿海地区仍然是“崛起”主角。从《横琴总体发展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到《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再加上长三角、北部湾经济区、环渤海区域,以及昨日刚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全国沿海地区将连成一条流畅的“金边”。
其中,辽宁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带和图们江区域将为振兴东北增添动力;江苏沿海地区扩大了长三角的经济辐射能力;海峡西岸经济区有效衔接长三角与珠三角;横琴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第三个国家级新区后,将为珠三角的发展再增助力。
在地方规划上,6月广东省政府提出的“大粤东”5年大变战略,更要求打破粤东各市的行政区划藩篱,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协同发展,从而打造东西连接珠三角与海峡西岸、向北对接长三角的1000公里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带。
这也使沿海区域经济振兴规划呈现出“见缝插针”新动向。在各个主要区域经济规划区之间,一度被忽视的边缘地带开始从夹缝中求生存,转变成先发展区域和后发展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桥梁”。
对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所所长朱波告诉记者,这说明“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中,沿海地区得到了新一轮重视”。而这一轮“重视”,“与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力求发展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关”。
后发者:区域抱团成焦点
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研究部负责人沈玉芳认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阶段,经济总量扩大的当前,原来的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空间扩散带来了产业转移的需求。”
这一产业转移的需求,事实上被许多欠发达地区视作崛起良机。但辽宁省铁岭市常务副市长袁卫亮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不是等来的。在当前产业转移不是自动自发的形势下,很难实现产业梯次自然转移,必须依靠超常努力。”
不过,仅靠一省一市单打独斗也大气难成,由此引申开去,也就不难理解《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都把区域内省市抱团发展作为重点。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而关中-天水经济区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确定重点区域之一,发展规划的出台也让“西三角经济圈”实现有望。
以往,占国土面积71%的西部地区一直缺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增长极。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至今10年来,西部各省市也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合的经济发展体。西部地区各省市长期各自为政,优势资源不能共享,无疑制约了西部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
自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正式提出构想:建议国家将重庆经济圈、成都一小时经济圈和西安的关中经济圈联合起来,形成“西三角经济圈”,并明确为全国第四增长极。“西三角经济圈”的意义,更在于将成为我国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联运并进的桥梁。(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