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危机所产生的冲击波目前正在渐渐退却,虽然此事的直接影响相对有限,但从其所引发的冲击波及传导效应来看,迪拜绝不只是阿联酋的迪拜。尽管此前全球经济初显复苏曙光,各大经济体已就“退出策略”展开探讨,但迪拜危机的出现却表明,目前还不是轻言“退出”的时候。
首先,迪拜危机清楚地表明,由低息货币和房地产泡沫引发的金融危机远未结束,从美国开始的全球去杠杆化过程仍在继续。过去几年间,依靠海湾地区充足的石油美元和来自欧美各国的廉价资金,迪拜建起了世界上最豪华的酒店,却也像美国一样吹起了危险的房地产泡沫。金融危机爆发后,投机资金已纷纷出逃迪拜,导致当地楼市价格大幅度缩水,去年12月,美国《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周刊》便以一篇名为《迪拜最后的狂欢》的封面文章,预言了迪拜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只不过迪拜的房地产业多由迪拜世界这样的主权投资机构垄断经营,外界普遍认为其背后有阿联酋这样的产油巨头财力支持,再加上头顶新兴市场的光环,才延缓了迪拜房地产泡沫破裂的进程。
值得关注的是,和雷曼兄弟破产事件一样,信息不透明是此次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震荡的主要罪魁祸首。当迪拜世界突然宣布延迟偿债时,恰逢中东主要节日宰牲节前夕,迪拜世界提供的声明十分简短,当地政府更没有就此召开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发布会和接受媒体采访;与此同时,向迪拜提供贷款和购买债券的金融机构均没有公布相关的风险敞口。信息的不透明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恐慌,在这个消息出现的当天,欧洲金融股大面积暴跌,而在各家金融机构纷纷出面澄清暴露在迪拜的风险敞口其实很小时,恐慌才开始逐渐消散。或许,此次危机也给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敲响了一次警钟,在提高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的大背景下,还应加强涉及它们在新兴市场业务的信息披露和监管。
另外,迪拜危机也为正在考虑“退出”的各大经济体提供了一只测量市场信心的“天平”。公开数据显示,迪拜政府与国有企业总外债仅800亿美元:其中迪拜世界集团总债务约为590亿美元,下个月即将到期的部分约40亿美元;将于未来三年到期的债务总额也不超过200亿美元,规模与引发雷曼兄弟破产的不良资产金额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但正如《华尔街日报》的一篇评论文章所言,如此一场地区性的债务危机就能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大震荡,足以说明目前的市场信心有多脆弱。
迪拜危机令政策决策者们清楚地看到,尽管经济复苏的“绿芽”已在全球各大经济体开始显现,但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遗留下来的“惊弓之鸟”心态依然挥之不去,倘若“退出策略”过早实施,也许会让复苏成果得而复失。(钱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