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造船业一路“跳水下滑”、5月份跌入谷底后,中国造船业率先回暖向好。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船企新接订单超过410万载重吨,占全球市场份额近七成。
8月7日,在两岸造船与航运业人士的共同见证下,由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17.7万载重吨好望角型散货船“中华荣耀”号,正式交付给台湾“中国航运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金融危机以来上海外高桥造船严格履约、为该台湾大船东承建并交付的第一艘散货船。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对船舶行业70户重点监测企业的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我国造船完工量达123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0.2%;新接订单41艘共470万载重吨,在率先走出今年前5个月新增订单均没有超过百万载重吨的最低谷后,7月份我国船企新接订单超过410万载重吨,占全球市场份额近七成,领先全球造船业排名前两位的日本和韩国。连续两个月创下造船接单全球第一,为低迷的国内造船业吹来一股暖风。
“寒冬”中,上半年我国三大主流船型的船舶出口91.3亿美元
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国际航运业的“寒意”快速传导到造船市场,全球造船业一路“跳水下滑”,至今年5月,跌入了近年来最深的谷底。据克拉克松统计数据显示,今年5月,全球船舶订单为零,创至少7年以来最低水平。其中,集装箱新造船从2008年11月至2009年6月连续8个月没有一例订单成交。由于航运市场运力严重过剩,在新船成交几乎停滞的同时,我国船舶行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订单撤销、延迟交船以及资金紧张等严峻局面。
国内知名航运专家吴明华告诉记者,紧紧抓住国家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带来的政策机遇,中国船舶行业迎难而上,在确保船舶生产稳定增长上,充分运用“加大生产经营信贷融资支持”、“增加船舶出口卖方信贷投放”、“鼓励购买弃船”、“扩大国内船舶市场需求”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中远船务、熔盛重工等一批大型国有和民营船企先后通过银行授信、债券融资等,获得较为宽松的资金贷款,缓解了资金压力。同时,与船东紧密合作,激活了市场空间。上半年,我国三大主流船型的船舶出口额达91.3亿美元,占我国船舶出口总额的近70%,除集装箱船外,均显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充分发挥技术、资源和能力优势,中国船舶、中远船务等大型骨干造船企业扬长避短,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积极展开产业互动,通过与中外船东协商沟通,降低成本,抱团取暖。上海外高桥造船在今年上半年创下单一船厂半年造船完工总量超300万载重吨的新纪录后,7、8两个月又连续完工交付新船5艘,其中最大吨位为31.6万载重吨的超大型VLCC。截至目前,上海外高桥造船共完工交付船舶24艘,总载重量超过400万吨。
不失时机积极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已现端倪
随着全球航运市场二季度触底反弹、市场闲置运力从3月底的142万TEU下降至7月上旬120万TEU,我国船舶企业出现了批量新接订单的势头。7月10日,熔盛重工摘下今年以来全球造船业的“桂冠”——4艘40万吨矿砂船(VLOC)订单,目前手持订单的合同金额已近100亿美元;7月15日,浙江金海湾船业与海航集团麾下的大新华物流签下了总量达30艘、414万载重吨的新造船订单。
“化危为机,中国船舶工业企业需要在实现高产、高效、低耗、绿色、安全造修船方面有所突破。”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上海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会长杨新发认为。
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全球航运市场运力过剩仍然持续相当长时间。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节点上,保增长与调结构正成为双轮驱动的两大“引擎”,既保增长,又不失时机调整产业结构。而加快自主创新,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无疑是当前的主要抓手。
今年6月,“发展海洋工程装备”被上海市政府确立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9个重点领域之一。目前上海在加快船舶建造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方面,正在以长兴岛8公里规划岸线为契机,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加快规划和建设世界最大的船舶制造基地。
进军高科技,积极谋求由“大”变“强”
我国船舶业回暖的信号不仅于此。
从传统船型的建造到进军高新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市场需求前景广阔的海洋工程装备、LNG等领域,已成为金融危机下中国造船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大亮点。
今年以来,上海外高桥造船、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黄埔造船有限公司、武昌船舶重工有限公司等国内船企业分别获得了中海油第一批海洋工程装备订单,包括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深水物探船、深水地质勘察船以及大功率三用工作船,其中熔盛重工签约的第一艘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上半年已开工建造。振华重工一举揽下了西班牙ADHK公司总价值为22亿美元的海工产品订单,共包括10台海上自升式钻井平台、7台陆上钻机和2艘浮吊等,成为今年以来中国企业获得国外海工装备项目的第一大单。
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船舶分段出口额为3.8亿美元,同比增长518.24%;海洋石油平台出口额为3.6亿美元,同比增长1606.73%。
吴明华认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重点突破关键性技术瓶颈,实现造船模式的转变,完成中国造船由大到强的历史跨越,眼下正在破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