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复苏的预期下,市场最为关注的是各国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会发生改变。基于各自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都有着充分的理由。
市场对全球经济复苏热情高涨,大都期待各国央行利率维持“冰点”,因此五大央行货币政策会议声明中哪怕有一丝一毫的变化,都可能酝酿新的市场风暴。
近期,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澳大利亚央行分别召开了货币政策会议。美联储决定维持零利率政策不变,并继续执行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的措施。欧洲两大央行都宣布继续维持利率在历史低位,相较于之前市场人士猜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被叫停,英国央行突然扩大500亿英镑的政策规模,着实让分析人士惊讶。
该行在会后声明中表示,经济衰退的程度比原先预期的要深,金融市场形势有所缓和不过依旧疲软,预计量化宽松计划还将实施3个月。随后英国财政大臣达林致信英国央行,支持扩大量化宽松规模,以给予货币政策委员会实现CPI目标的政策空间,政策取向十分明显。
欧洲央行也宣布维持利率在1.0%的历史低点不变,与市场预期一致,宽松政策得到了维持。该行行长特里谢称,当前利率水平“合适”,而明年之前经济不会出现正增长,同时当前通胀极低或通缩的现象将较为短暂,一旦宏观经济走暖,将迅速实施退出策略。有经济学家就认为,尽管欧元区经济正有摆脱深度衰退的迹象,不过在未来几个月内该行仍会坚持扩张性货币政策。
而同样出现制造业复苏的日本也将继续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对通缩的担忧可能迫使日本央行推迟撤出当前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澳大利亚央行维持基准利率3%不变,该行已经连续第四个月维持基准利率不变。澳储行行长史蒂文森表态,当前的货币政策是适宜的,暗示不再倾向于进一步下调利率。
其他国家央行继续采取刺激性的货币政策。捷克央行宣布降息25个基点,至1.25%。罗马尼亚国家银行也宣布降息50个基点,为今年以来第四次下调基准利率。印尼将其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6.50%。
据了解,近来非常流行的“量化宽松”一词是由日本央行首创的,指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入政府债、企业债等,最后达到为银行体系注入新的货币供应并刺激放贷的目标,相当于开启“印钞机”印钞,不过业内人士指出持续的量化宽松可能会增加通胀风险。
但是,全球货币当局的行动表明,政策制定者对于经济衰退的担忧仍高于通胀担忧,未来宽松的货币政策仍将持续。
“在尚未形成国际公认的物价衡量指标体系前,全球各经济体都可能缺乏率先对非消费价格变化作出反应的动力。”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张晓慧在近期以个人名义公开发表的题为《关于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的文章中提出,因为“在其他经济体尚未采取措施的情况下,一方主动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可能抑制本地经济增长,很难不遭受来自国内各层面的压力”。(包兴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