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8日电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5月PPI和CPI数据,被不少人诠释为经济回暖的信号,也成为通胀预期的担忧。有学者预期,这使得中国提前出现复苏迹象,同时也使得中国通胀压力可能比其它国家来的更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或推起通胀前浪。
香港经济导报的报道称,中国5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7.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下降1.4%,虽然PPI与CPI同比双双下降,但CPI月环比增幅已经连续三个月为正值,PPI环比也连续两月出现上涨,这既被不少人诠释为经济回暖的信号,也成为通胀预期的担忧。
通胀风险仍在
不只在中国,通胀警钟也在世界范围被拉响,国际清算银行29日发布年度报告,敦促各国政府在经济复苏露头时“立即”停止经济刺激项目,以避免扭曲市场和增加通货膨胀风险。
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为《金融时报》撰文表示,全球股市的向好显示了经济复苏的信心,这将是十分巨大的推动力,但如果想要“实现美妙前景”就要“致力消除短期的通缩威胁和更远期的通胀威胁”,他表示,通胀是未来更大的挑战。
格林斯潘认为,如果政治压力致使央行不能及时控制其膨胀的资产负债表,那么到2012年通胀就会重现,如果市场预期,货币供应量会在长时期保持高企,通胀的出现还会再提前一些。通过公共部门债务为美国经济提供的融资大增以及美国政府未来十年大得惊人的支出承诺,将成为美国潜在的通胀危险因素。
与美国面临的问题相似,中国绝大多数行业在经济危机过后出现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在经济恢复的初期不会立即转化,因而在经济回复生产能力总体过剩的初期,不会出现消费拉动型的通货膨胀,加之通缩的形势尚未完全过去,因而通胀即刻到来的可能性不大。
但这并不意味可能通胀的风险毫不存在,考虑流动性、产出缺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农产品价格、猪肉价格等影响通胀水平的因素,中国通胀诱因潜在力量仍不可小视。随着国家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的实施,特别是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实体经济反弹趋势明朗化,CPI、PPI数据很有可能从下降变为上升,成为很多经济学专家近期的预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资源性大宗商品进口国,是全球铁矿石、铜、天然橡胶和大豆的最大进口国,是原油的第二大进口国,中国投资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对于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较为敏感,但在这些商品的定价方面,中国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伴随着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作为生产加工大国的中国生产成本提高趋势不可逆转,这将成为中国输入型通胀的重要推动力。
瑞信的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认为,由于中国的商业银行在其它国家信贷紧缩的时,大规模向企业借钱,这使得中国提前出现复苏迹象,同时也使得中国通胀压力可能比其它国家来的更早。他认为,由于现在仍然存在就业压力和产能过剩,短期内过多的流动性主要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上涨,他预计,明年底中国通胀将达到4%-6%之间,主要由粮食价格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带动。
渣打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志浩认为,中国通胀在2011年前不会成为大问题,由于在中国很多部门依然存在产能过剩,出口趋势依旧不振等情况,将会对价格产生向下的压力,但中国房地产市场可能会出现泡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