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指出,中国经济运行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本周以来,经济走势路线越来越明晰,未来政策走向也在高层的不断表态中更加明朗。
业内人士表示,高层的这一表态,肯定了经济中向好的一面,给予了市场充分的信心,使得一些对于宏观政策转向的传闻不攻自破。
经济回暖尚不稳
“积极因素指的是投资、信贷这些数据。”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资和信贷的高增长在中国近10年也是很少见的。但是,我们的经济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复杂的局面。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提醒,世界经济不稳定因素仍然不少,复苏可能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中国经济稳定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要对困难有足够的估计。
“困难和复杂局面则指的是微观层面的一些数据。”刘煜辉表示,比如工业和外贸数据,就令政府特别担忧。
上周公布的5月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工业增长创下去年10月以来最高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增幅亦高于市场预期。但出口跌幅继续扩大,利用外资各项指标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出现全面持续下降。
5月宏观数据出台后,很多专家仍然表示对经济比较担忧。“如果经济总量是依靠建筑业的拉动,而不是以工业为基础,那么我们经济回暖的持续性将会被很大程度地质疑。”刘煜辉表示。
不过,近日高层的表态仍然比较乐观,他们对于经济复苏的态度具有一致性,提振了市场信心。胡锦涛主席在“金砖四国”会议上指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现在,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呈现出积极迹象。
中国没有出现通胀
副总理李克强也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最高层的表态使得大家对于货币政策的一致性有了肯定性的答案,反驳了一些货币政策要改变的论调。
自从上周,国家统计局陆续公布宏观经济数据以来,很多专家多次提到,中国经济未来要从防通缩的政策转为防通胀。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何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内现在放出去的贷款很多,但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这些贷款实际上没有贷出去,因为跟过去相比商业银行对风险控制要更谨慎。比如,第一季度每个月最后几天,有些大的商业银行贷款会突然增加,很可能是为了凑数。所以,可能只是数字上增加但实际上并没贷出去。
“还有一种流向是贷款给政府投资的项目,那些可能也会有投资失误之类的风险,地方财政有可能会出现困难,有可能会变成银行的不良贷款。”何帆表示。
刘煜辉进一步指出,这么多的货币投放下去,有很大一部分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走到了股市和楼市中,这样一来,在经济体里的通胀因素也就被积累起来。
不过,防通缩转为防通胀这个说法遭到了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的公开场合质疑。他表示:“今年我国不会出现通胀。理由是,产能过剩及依然严峻的就业形势,都能够有效地阻止通货膨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