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方国家热衷于通过抹黑中国来设置一种隐性的贸易壁垒,比如,大肆炒作所谓的中国“毒建材”事件和“中国网络间谍”。
面对金融危机,俄罗斯总理普京急了。他4月15日公开表示,为支持国企,会命令俄罗斯运输部门不要采购中国产火车。这显然有贸易保护主义之嫌,很多中国人深感“不高兴”。但普京此举显得不够“高明”,最近,那些高举“自由市场”旗帜的西方国家更热衷于设置一种隐性的贸易壁垒:抹黑中国。
所谓的中国“毒建材”事件就是美国媒体近日抹黑中国的一个话题。美国建筑企业莱纳房屋公司今年1月向两家中国石膏板材生产商提出投诉,声称这些板材有问题,会散发难闻气味。由于涉及中国商品,又被怀疑“有问题”,有关报道被不断热炒。4月12日,美国多家媒体再次对中国“毒建材”一事推波助澜。然而,佛州卫生部门的检测结果认为,该建材“不会引发公众健康问题”。
此外,抹黑中国的另一个话题是炒作“中国网络间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蒙克顿国际研究中心“公民实验室” 3月29日声称,他们发现了一个“基地设在中国境内、大规模的”互联网间谍网络。与此呼应,英国最近也传出了“中国网络攻击足以瘫痪英国”的说法。4月8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又报道说,中国的网络间谍已经侵入美国电网,给美国基础设施造成安全隐患。但美国计算机专家布莱恩·雷伯斯克4月14日撰文称,美国媒体此前的报道并没有什么证据。
树大招风,此话不虚。目前世界正面临金融危机,而中国日益突出的作用及难以替代的地位决定它必然成为一个焦点。在全球金融危机远未见底的背景下,普京公然推行贸易保护自然会引起争议。于是,一些高举“自由市场”旗帜的西方国家就力图推行隐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无论是所谓的中国“毒建材”事件还是“中国网络间谍”事件的背后,我们都可以看到隐性贸易壁垒的影子。
借质量问题对进口实施限制,是国际贸易中一种常见的贸易壁垒。在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大背景下,个别中国商品的质量问题也自然迅速上升为政治问题,一些人更趁机发难,开始妖魔化“中国制造”。本来美国国内经济就不好,却还进口所谓“有问题”的中国货,美国的一些媒体和个别人士自然就将矛头指向了中国和中国产品。
而通过炒作“中国网络间谍”来设置贸易壁垒则更具隐蔽性。美国国会曾因此阻挠白宫和其他美国政府部门订购中国联想电脑。在中国华为公司被英国情报部门的官员怀疑潜伏控制英国信息网络之后,一些英国政客就跟风倡议让值得信赖的英国本土企业取代该公司的业务。其实,华为公司在澳大利亚早已有过同样的遭遇。澳大利亚媒体曾刊发消息称,“国家宽带网络工程热门竞标者可能带来中国间谍”,直指华为公司,其背后既有西方世界对中国企业先入为主的偏见,也有竞争者利用在西方盛行的“中国威胁论”成心搅局。
4月初在伦敦召开的20国峰会上,各国有一个重要的共识就是,金融危机当前一定要抵制贸易保护主义。一些国家自作聪明地利用抹黑中国的方式来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其行为无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也必将损害自身的利益。(赵海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