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是模式创造利润,今后将是文化创造财富。”昨天,在广州市个体私营企业协会改革开放30周年的座谈会上,广州老一辈的个体私营企业老板和新一代企业主一同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走过的风雨和辉煌。据广州市个体私营企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截至今年10月底,广州市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数达197.41万人,占全市就业人数的30%以上,可以说,广州三个打工族中就有一人在个体私营企业就业。
首批个体户:待业青年做老板
1976届高中毕业生杜家雄称自己曾是“失业的一代”。在广州街头彷徨是那一代年轻人经常做的事情,杜家雄也不例外。1981年,杜家雄找到了“正式工作”,在越秀区一家钟表修理铺当学徒。
之后,杜家雄开始单干,和容志仁、谢仲馀、温万年等人一起成为了广州第一批个体户。启动资产是50元和一辆借来的自行车。27年后,当年的个体户变成了制服有限公司的老板。
在他看来,个体私营经济特别是个体户,30年来一直是解决广州人就业的有效途径,街边的一个小铺就足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甜:干个体比县长赚得还多
1979年,容志仁挤在30多万返城知青中回到广州,没有工作十分彷徨,但他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个在西华路做肠粉而出名的个体户。
“当时政府鼓励知识青年做个体。”“待业青年”容志仁回到广州后,向街道生活服务公司借了锅碗瓢盆、桌子板凳,还有100元钱作为启动资产。就在开业第一天,容志仁赚到了3.7元的利润,他看到了希望。当时,广东地区一个县长的月薪也就100元左右。“我知道我会赚得比县长还多!”
广州第一批下海的个体户既有待业青年,也有端着“铁饭碗”的国企技术骨干,谢仲馀就是其中一位。
“我就是炒更,也能赚钱。”上世纪80年代初,广州市机电系统的工程技术人员谢仲馀正当而立之年,1982年,怀抱朴素“下海”求富的心态,谢仲馀申领了工业执照,经营范围是五金生产,核心产品是一种小型的电焊机,这是他在国有工厂工作时发明的。
难:做生意怕淡又怕旺
差不多和容志仁、杜家雄、谢仲馀“下海”同时,在沿江路附近的小巷里,刚离开房管部门出来干个体的温万年开的快餐档逐渐远近驰名。
回忆起创业经历,现任广州市餐饮行业商会创会会长的温万年告诉记者,当时很大的困难就是别人不理解。创业之初,有人将他的营业状况记录下来,然后拿去向税务局告状。“记录”说他15分钟内就收款600元,那么一天营业额就有好几万,肯定偷税漏税了。最后,税务部门调查发现,15分钟收款600元是真的,因为当时正处在午饭高峰期,平时却没有那么多的,不存在偷税漏税的情况。
老字号“胜记”开张后,温万年遭到的投诉更多了,很多人说他“东西卖得太贵,都是资本主义的东西”。物价部门也来检查,最后发现没有问题。“生意在‘是非’中成长,真是又怕淡,又怕旺。”
近30年时间里已换过几个行业、现在是桦浚广告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的容志仁说,直到1982年,国家把个体户和私营经济作为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写进宪法,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私企进入文化创造财富阶段
广州康采恩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森山表示,30年前,广州私营是“模式创造了利润”,但现在企业应该自觉进入“企业文化创造财富”的阶段。他表示,企业建立党组织之后,党员的自觉性明显较高,这就是企业文化的表现。
针对目前的问题,杨森山表示,广州民间信用环境对私营企业的发展还支持不够,有的企业还出现过收到空头支票的情况,政府应该在建立良好的民间信用环境上出台相关的措施。
广州个体工商户30年壮大90倍
1978年,广州个体工商户只有5000多户;截至今年10月底,广州共有个体工商户为45.19万户,注册资金73.07亿元;私营企业15.51万户,注册资金1853.93亿元;
广州市个体私营企业合计为60.7万户,占全市各类型企业的90%以上。2007年,广州市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34.24%。
各级政府部门要服务好私企
本报讯(记者谭德波、骆建基通讯员孙传汶)昨日,广州市个体私营企业协会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副市长曹鉴燎、市政协副主席平欣光出席会议。曹鉴燎表示,目前有些部门存在故意为难企业的情况,今后这些部门必须要改变行政观念,服务于企业。
个私企业亟待跳出“短命”怪圈
广州个体私营企业的“死亡率”非常高,广州私营企业界一位权威人士估计,这个比例可能超过九成。还有参加座谈会的企业家打趣道:“这个比例和公务员被开除的比例正好相反。”
几位参加座谈会的第一代个体户都不约而同地表示,上世纪80年代初的广州,视野远比内地开放,政府大力宣传个体户光荣,使得同一代的很多年轻人都做了个体户。“很多机关的都下了海,但真正存活下来的不多。”“不要说做大,铺子和企业能活下来已经不错了。”
现在,留存下来的或新成立的广州个私企业同样面临着不小的危机。记者昨日从广州市个体私营企业协会获得的数据显示,目前广州个体私营经济面临诸多的困难,使得不少企业容易出现“短命”的现象。
提升质量品牌私企还需努力
目前,广州个体私营经济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较低,规模偏小,龙头企业更少。而浙江、苏南、上海等地的个体私营企业则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2007年,广州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占GDP34.24%,而温州、宁波等地个体私营经济已经占到80%左右。广州资金注册超过1亿元的私营企业只有84家,而宁波地区有近300家。
从企业的经营质量和品牌来看,广州私营企业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的只有13个,而宁波为37个,深圳为51个,温州38个。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广州只有12个,温州有80个,宁波44个,深圳17个。
企业得不到发展,很大程度是因为人才的短缺。有人指出,广州私营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的家族式管理已经开始阻碍企业的发展,而江浙地区的企业正在逐渐引进职业经理人。同时,专业人员申报广州户口的门槛过高,导致了很多高质量专才流向江浙的私营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