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三个多月的2008年国际铁矿石谈判昨日终于有了初步结果,日本新日铁公司和韩国浦项公司宣布,已和三大铁矿石供应商之一巴西淡水河谷公司(VALE)达成协议,同意Itabira粉矿价格上涨至每吨78.90美元,4月1日起执行,涨幅为65%。记者昨日从权威人士处获悉,宝钢与淡水河谷的铁矿石谈判仍未结束,继续在海南三亚进行。
淡水河谷要优质优价
值得注意的是,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并不满足于65%的上涨幅度,提出要体现优质优价的差异对待,对于高品位的卡拉加斯粉矿,在南部粉矿65%涨幅的基础上,每吨额外增加6%的涨幅,达到71%。淡水河谷昨日晚间发布公告称,根据已达成的协议,巴西图巴朗粉矿、南部粉矿上涨65%,离岸价为1.1898美元/干公吨度,卡拉加斯粉矿为1.2517美元/干公吨度。据粗算,卡拉加斯粉按照71%的涨幅要在去年FOB价格的基础上上涨34.8美元。
据悉,日本第三大钢厂JFE也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达成相同协议。目前,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其他两家必和必拓公司和力拓公司均未与钢厂达成相关协议。
澳矿仍要海运费补偿
力拓昨日发表声明称,已获悉淡水河谷与钢厂率先达成的相关协议,力拓与钢厂的谈判仍在继续进行中,力拓也正在获寻更多关于此次谈判价格的细节,特别是卡拉加斯粉矿的价格,因为这个是力拓产品的参考标杆。业内人士分析,力拓如果按照卡拉加斯粉矿的价格涨幅与中方签约,其涨幅可能也将达到71%。
力拓强调,“不管上面的谈判结果是什么,力拓将为亚洲及其他主要客户在海运费上的便利和优势继续进行谈判。”由此看来,力拓在铁矿石海运费补偿问题上仍将与宝钢继续磋商,因为澳大利亚至中国的海运价格比巴西至中国的海运价格便宜50%以上。
必和必拓中国区负责人昨日也向记者表示,必和必拓与宝钢的谈判仍在进行中,公司对目前的形势尚无相关评论。
宝钢人士表示,目前未收到正式相关消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证实此事后向本报记者表示,连续多年的铁矿石涨价给中国钢厂的成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根据以往情况看,涨幅不应该这么高,中钢协还将等待宝钢的谈判结果。
宝钢没有翻盘可能?
联合金属分析师胡凯表示,按照已实行了28年的谈判规则,世界各矿山和钢铁企业都应接受新日铁与淡水河谷的谈判结果,宝钢几乎没有翻盘的可能,但澳洲矿山引入价格指数和寻求海运补偿的要求,也可能因谈判步入尾声而告吹,对中国企业来说可算喜忧参半。另据悉,新日铁和淡水河谷仅就粉矿达成65%涨价协议,块矿和球团矿价格并未确定,中国方面仍然可在这两个品种上谋求较低幅度涨价,2007年粉矿价格上涨9.5%,而球团矿价格仅上涨5.28%,2006年,粉矿价格上涨19%,球团矿价格下跌3%,因此中国方面的谈判还有很多内容,仍未完全结束。(记者 徐虞利)
价格首发者为何是日企而非宝钢?
日本率先拿下2008年铁矿石首发价让关心该谈判的中国机构及相关人士大跌眼镜。
日本钢厂此前表示,日本在2008年度的谈判中不会贸然与供方达成协议,会先等待和观察中国方面的谈判进程。因此,多数中方媒体和机构都坚信宝钢仍然会象2007年一样在钢厂方面主导谈判,但事件进程与之相反。
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在2000年以后的矿价谈判中,一直以矿山公司的中坚力量出现,这次已是该公司经连续第8年在矿价谈判中确定首发价格,再次体现了其在世界铁矿石行业的霸主地位。淡水河谷公司2007年其铁矿石产量将达到3.3亿至3.5亿吨,超过了力拓和必和必拓两家的产量之和,由于其产能扩张迅速,距离东亚地区运输距离较远,因此谈判中态度较澳洲矿山温和。
联合金属分析师胡凯认为,1月宝钢与必和必拓签订了近亿吨的长单合同,使外界猜测宝钢可能已接受合同中部分数量价格随市场变动。由于日本钢企是100%以长期合同方式进口铁矿石,非常忌惮澳洲矿山公司提出的灵活价格体制,担心中国方面接受必和必拓所提出的类似澳大利亚煤炭贸易参考BJ动力煤指数的模式,如果供需双方一旦打破长期合同体系,价格随行就市,对日本企业将造成很大冲击,伤害大于中国企业。因此新日铁率先与淡水河谷达成大幅涨价协议,尽快结束谈判。
胡凯表示,可能中国方面无意打破长期合同,或接受价格指数等灵活的价格机制,但宝钢的大单合同适时出现,必和必拓对媒体的暗示性言论,被日本方面误读,中日企业在及时沟通方面不力,或是造成日本企业急于结束谈判的主要因素。
钢铁专家徐向春也表示,中国钢厂钢材盈利能力弱于日欧钢厂,因此谈判价格底线肯定低于日欧钢厂。当卖方与中国钢厂差距太大时,卖方自然把注意力转向日欧钢厂,希冀获得更高的价格。
国内知名钢铁咨询机构我的钢铁研究中心分析师王平分析,三大矿业巨头之间为各自利益最大化存在不尽一致的诉求,这决定了钢铁企业在不能取得铁矿石较低涨幅首要目的的情况下将寻找并努力达到第二个有利于自己的目标。
针对宝钢此次不能拿下铁矿石首发价格,也有分析师认为,在今年大涨幅形势已经很明朗情况下,宝钢不再争做价格首发者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这在表面上看既维持了中国坚持30%左右涨幅的原则,又避免了谈出一个高涨幅使自身卷入国内舆论的困扰。(记者 徐虞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