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2月3日电(记者陈冀、陈小彬)珠三角加工贸易正在经历着转型的阵痛,近日上千家鞋企在
这种难以避免的阵痛中宣告关闭。这种关闭对加工贸易预示的是危机还是转机,引起业内外广泛关注。
上千鞋企关闭,加工贸易转型阵痛到来?
亚洲鞋业协会是一家在珠三角地区具有影响力的行业组织,协会秘书长李鹏介绍,广东鞋厂有五六千家,过去一年关闭的有1000多家。
关闭的鞋业企业包括鞋厂、配套材料厂、鞋机厂以及鞋业贸易商等,规模主要以中小型为主,也有十几家上千人的台资鞋厂。这些关闭企业的生产能力占广东省制鞋业的10%-15%,涉及员工15万-20万人。
“虽然关闭企业上千家,但其产能不及一家龙头企业。”李鹏举例说,“如宝成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鞋企业,在东莞的员工就有十几万人,全球25%以上的中高档运动鞋出自这家集团。”
业内人士认为,广东鞋厂产能本已过剩,中小企业关闭是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对行业来说并没有太大负面影响。
有资料显示,从2001年到2006年,中国鞋厂由2万家迅速增加到3万多家,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型加工企业。而订单数量的增长远远不及生产能力的增长,企业恶性竞争,大打价格战。
“中国制鞋业特别是广东制鞋业如果不实现产业升级,不改变价格战这种落后的竞争方式,那才是真正的危机。如今鞋业面临的所谓危机更是一次转机。”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鞋类分会秘书长王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中国鞋”会否改变在世界产业中位置?
然而,“中国鞋”要实现产业升级,对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后的珠三角加工贸易无异于一次沉重的飞翔。
铜扣的原材料铜,从2004年初的每吨2万多元一路升到现在的每吨6万多元,而产品价格并没有同步上涨。
2002年东莞月最低工资标准为450元,5年间上涨50%达到690元,而实际工资早已达到1000元以上。即使如此,还常常招不到工。
不仅如此,人民币升值、劳动合同法实施、出口退税率降低、出口保证金台账制度实施、土地成本上升等等因素,都使包括鞋业在内的珠三角加工贸易企业不可能再轻装上阵。
在上千家鞋企关闭的同时,也有大量的企业外迁,这引起了业内外不少人士的质疑:中国鞋企在转型中面临的是危机还是转机?“中国鞋”会否改变在世界产业中的位置?
“完全不必感到悲观和恐慌。”李鹏等业内人士预测认为,“中国作为世界鞋业工厂的地位不会改变。这主要是因为支撑制鞋业发展的条件没有改变。”
专家分析指出,首先,丰富而相对廉价的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并没有改变。以广东东莞为例,平均每人每月增加的劳动力成本仅为150元左右。按每人每月生产150双成品鞋计算,每双鞋所增加的人工成本仅为1元。这或许对一些中小型制鞋企业确实是个危机,但对于大型制鞋企业来说完全可以承受。
其次,充沛的水电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链配套没有改变。和印度、越南等主要制鞋地相比,中国的水电成本相对要低很多。
总部在东莞的华坚鞋业有限公司在越南也设立了工厂,但是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那里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原材料设备交易市场,大部分原材料及制鞋设备必须从国内采购。制鞋产业链的配套复杂而且品种繁多,各种专业设备、原材料采购、专业人才的要求等在短时间内配备齐全是不可能的。另外,华人掌握制鞋行业订单的格局没有改变。在世界制鞋行业里有这样一句话:世界鞋业订单的80%掌握在华人手里,世界成品鞋60%的订单由华人工厂制造。
据记者了解,目前广东的华坚、裕元、海丰等大型制鞋企业,在江西、安徽、江苏等地新建了生产基地,但他们并没有缩小在广东的生产规模,向内地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降低成本和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订单增加的需要。
“企业外迁符合梯次转移的经济规律,是全球经济的普遍趋势。目前转移出去的也只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其核心的技术研发和采购贸易依然留在东莞。”东莞市厚街镇镇长陈仲球说。目前东莞鞋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左右,占全球十分之一左右。
“中国造”拿什么来赢取未来?
多位业内专家指出,2008年后,更多靠低成本、低利润起家,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缺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小制鞋企业会因为失去成本优势而加速破产,而对大部分管理规范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制鞋企业,则是一次行业全新洗牌的开始,鞋业将更快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中国鞋业加工贸易面临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李鹏说。
中国鞋类产量和出口量均已位列世界首位,中国鞋业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珠三角鞋业面临的危机也就是中国制造业普遍现状,在珠三角这个世界加工厂遭遇困境的不仅是制鞋企业,制衣、玩具加工、电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在转型中都面临着或倒闭或外迁的无奈。“中国造”拿什么来赢取未来?
前不久在东莞召开的世界鞋业发展论坛上,广东省外经贸厅厅长梁耀文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不仅是鞋业,对于珠三角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未来的出路只有一条:“只有技术研发才是企业的出路,没有技术永远受制于人,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战略转型,努力提高鞋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向技术优势转变,加快实现我国由制鞋大国向制鞋强国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