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国家统计局估计2007年GDP增长速度为11.5%,全年累积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是4.6%。称此通胀形势为温和通货膨胀。
“温和通货膨胀”应是“适度通货膨胀”的同意语,是指为平衡高速增长导致的结构失衡状态所必须的通货膨胀。2007年的温和通胀既未超出人们的承受能力,又卓有成效地起到了经济平衡作用。
超速增长无疑会带来高就业、高收入、企业高效益与财税高增长。适度通胀则说明超速增长所导致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正在或已经得到市场机制的有效调节。证明了超速增长的可持续性。因此,宏观经济最佳运行状态可用以下最简单的公式表示:
非极限超速增长+适度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最佳状态
超速增长无需多作解释,但适度通胀的经济平衡作用则需更多的说明。
中国高速增长中最严重的失衡现象是城乡发展差距在不断扩大化,而且农产品供求状况是决定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物价水平的主要原因,因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增减是判断经济发展是否平衡的重要参数。
之所以说“适度消费物价上涨幅度约为GDP增长幅度的40%”,是根据2004年的实践经验。自1997年至2003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别逐年加大,从2.5倍增加到3.2倍。而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呈现了罕见的同步增长状况,城镇居民11%,乡村居民12%。这一年农产品价格提高了13.1%,虽然涨幅过猛却未超出城市居民的承受能力。2004年的消费物价水平CPI是3.9%,GDP增长率是10.1%,前后两数之比约为0.4。
2007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346元,同比增长17.6%;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321元,同比增长17.5%,城乡增长基本持平。城镇居民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3.2%,而农村居民为14.8%,近10年来第一次出现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较明显超过城市居民的状况。按此趋势发展,20年后城乡人均收入差别将从目前的3.2倍返回到1997年的2.5倍。2007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为4.6%,GDP增长率是11.5%,前后两数之比为0.4,正好与2004年相同。
2005年、2006年GDP增长率是10.4%,10.7%,而CPI仅为为1.8%、1.5%,但如此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运行却并不是最佳状态。因为过低的通胀率遗留着经济发展失衡的隐患。
低通胀高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因为稀缺资源不涨价就不能充分提高利用率和有效发展替代品,短缺物资不涨价就难以吸引投资以增加供给,因此无法求得高速发展中的动态平衡。
石油是稀缺资源,油价不涨就会出现油荒。对于中国而言,农田是稀缺资源,粮价不涨就会闹粮荒,相关的农副产品亦然。2006年肉价下降10%无人问津,2007年就大闹肉荒,肉价报复性地上涨到40%以上,个别地区甚至超过100%。2005年及2006年的低通胀是在2004年适度通胀的基础上实现的,但是2006年肉价低迷却是2007年肉价高涨的主要原因。因此,2007年农产品物价高涨是2006年经济运行的结果,2008年农产品价格涨幅将明显趋缓,那将是2007年经济运行的滞后效应。明年猪肉供应将比较宽裕,甚至可能出现农民卖肉难的现象。如果不防止粮价肉价下降,不逐年持续小幅提价,粮荒肉荒仍会卷土重来。
2008年只需有2.8%的消费物价涨幅就可以保证2009年农产品的正常供应,但是还有许多发展中的结构失衡问题需要解决。例如贫富差、地区差、进出口差、资源问题、环保问题等等。相当于GDP增速40%的CPI是人们很快会习以为常的温和通货膨胀率,应该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长期控制指标。保持适度通胀是防范经济发展失衡与未然的最主要的经济杠杆。
中国高于40%的储蓄率必须有12±1%的GDP增长速度才是最经济的;其适度CPI应该是4.8±0.4%。这就是中国经济目前最佳运行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