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嫦娥一号"成功进入工作轨道 开始绕月探测 首张照片将是黑白片 -中国驳"人权观察"指责我限制外媒采访奥运 提供更多出入境便利 -最牛散户公司涉嫌逃税2000万 邯郸农行金库被盗案:原副行长受审 -中国拟用飞机海上追台风 未来台风要减5% 台风琵琶向西南移动 -中石油两交易日套牢839亿 购买者全亏 阿里巴巴市值跃网企之首 -08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命题趋势分析 高校考虑面向退伍军人招生 -中国暂不会动用战略油储 两巨头承诺5措施保障成品油市场稳定 -北京经适房标准:1人户年收入<2.27万 廉租房:3口之家低于2.088万 -全总介入华为"辞职门"事件 明年黄金周安排有变 五一长假或取消 -中俄将确保两国原油管道明年底建成运营
07年三季度上海企业景气指数143.8 房地产业景气冲高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1 月 07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企业家信心稳步提升  行业景气略有调整

 

――2007年三季度上海市企业景气高位运行

 

  内容摘要:上海市三季度企业景气调查显示,宏观经济环境的持续优化,使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评价积极,企业家信心指数达142.6,已连续四个季度持续上扬;企业经营状况总体良好,企业景气指数143.8,继续保持在较高位景气区间。受政策调控、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加速升值等因素影响,多数行业景气有所回落;房地产业景气继续上升,增幅居八大行业之首。企业经营质量总体健康趋优:产量、业务量平稳增长,盈利稳步提升,资金状况不断改善,但成本压力依然沉重。四季度,随着产能进一步放大和市场内需动力的持续增强,预计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将延续当前走势,并有望在年终稳定在近三年高点。

 

  上海市企业景气调查显示,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142.6,企业景气指数143.8,两指数均显著高于去年同期水平,稳步运行在高位的景气区间(见图1)。从走势来看,企业家信心指数稳步提升;企业景气指数略有波动,比上季度有所回调。

 

  图1

 

  

  一、宏观经济环境持续优化,企业家信心稳步提升

 

  调查显示,三季度,有47.8%的企业对宏观经济环境表示乐观,这一比重比上季度提高1.9个百分点,认为不乐观的仅占5.2%。宏观经济环境的持续向好,使企业家信心不断增强,企业家信心指数已连续四个季度持续上扬,三季度达142.6,比上季度提高1.4点,比去年同期上升20.5点(见表1)。

 

1  各行业企业家信心指数

                                                      单位:点

行业

三季度

比上季度增减

比去年同期增减

全市

142.6

1.4

20.5

工业

141.2

1.5

17.3

建筑业

156.3

9.2

23.6

交通运输和仓储业

160.0

4.3

42.4

批发和零售业

135.1

-8.0

20.9

房地产业

150.7

8.0

40.9

社会服务业

123.6

2.2

10.7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47.7

0.0

-1.0

住宿和餐饮业

134.5

-5.4

8.2

 

  1、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再度领先

 

  随着交通供给能力和投资规模的不断提高,生产和外贸进出口增速进一步加快,物流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交通运输发展态势良好。调查显示,交通运输业和仓储业中,有三分之二的企业经营者对市场环境表示乐观,企业家信心指数升至160,为八大行业之首,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7.4点。其中,超过七成的城市公共交通业企业看好市场环境,企业家信心指数比上季度上升10.8点,达到163.1;水上运输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在高位继续攀升,比上季度又提高2.2点,为173.2;在旅游业快速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交流进一步扩大的大环境下,航空运输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继续保持在200

 

  2、建筑业回升至高位

 

  有57.6%的建筑业企业对宏观经济环境表示乐观,企业家信心指数比上季度回升9.2点,至156.3,重新返回“较强景气区间”。其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和建筑安装业中分别有58.4%64.3%的企业看好市场环境,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56.8164.3,高出上季度9.6点和7点,高出去年同期25.9点和37点。

 

  3、房地产业迭创新高

 

  房地产业经营者对市场继续持积极的态度,有52.6%的企业家对市场环境表示乐观,表示不乐观仅占1.9%。企业家信心指数继续攀升,自2005年二季度骤降以来,再次回升到“较强景气区间”,达150.7,为近两年最高点,比上季度再涨8点,比去年同期上涨40.9点。

 

  工业和社会服务业微幅上升,企业家信心指数保持在“较为景气区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稳定运行在较高位景气通道;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受季节性因素影响,略有回落,但仍保持在130以上的“较为景气区间”。

 

  4、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国有企业信心指数稳中微降,但仍列前位

 

  今年以来,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国有企业信心指数持续保持在150点左右的景气高位。三季度调查显示,有56.3%的国有企业和54.9%的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对宏观经济运行环境表示乐观,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49.8150.4,虽比上季度微降1.41.3点,但仍居各经济类型企业前位;46.6%的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看好宏观环境,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45

 

  5、大型企业对宏观经济环境持续看好,中小型企业信心稳步提升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对宏观经济环境更有信心,持乐观态度的占55.6%,企业家信心指数达153.7,与上季度基本持平;中小型企业中对宏观环境持乐观态度的比重比上季度上升3.4个百分点,企业家信心指数上涨1.7点,其中小型企业持乐观态度比重上升4.3个百分点,信心指数上升3.7点。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型企业信心指数上涨15.2点,有力拉动全市企业家信心指数的回升;中小型企业信心指数上升10.9点。

 

  二、多数行业企业景气指数回落,房地产业景气指数冲高

 

  在宏观经济环境持续向好的有力拉动下,三季度,各行业企业订货合同充足,产量、业务量稳定增长,销售完成情况良好,企业景气指数继续运行在较为理想的景气区间。

 

  但受价格、成本、资金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企业效益提升受到抑制,三季度,对企业经营评价良好的企业比重比上季度减少4.7个百分点,全市企业景气指数143.8,比上季度下降5.1点。除房地产业大幅上扬,批发零售业保持稳定外,多数行业的企业景气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见表2)。

 

2  各行业企业景气指数

                                                       单位:点

行业

三季度

比上季度增减

比去年同期增减

 

143.8

-5.1

16.8

工业

143.6

-8.1

16.7

建筑业

141.5

-14.8

0.7

交通运输和仓储业

147.0

-9.6

10.6

批发和零售业

154.9

0.3

28.1

房地产业

154.7

19.8

38.6

社会服务业

123.1

-7.4

17.0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30.6

-5.4

-19.0

住宿和餐饮业

132.0

-4.1

9.2

 

  1、工业企业景气指数有所回落

 

  三季度,上海市工业行业生产、订货、销售保持平稳增长,企业景气指数143.6,持续运行在较高位的景气通道,并有力支撑全市企业景气指数的平稳运行。但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快而产品销售价格升幅有限,阻碍了企业效益提升。据统计,前三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1.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4.4%,其中,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购进价格涨幅达9.8%,黑色金属材料类和化工原料类购进价格涨幅均达6.3%,价格涨幅差距显著。

 

  三季度,工业产品销售价格景气指数比上季度下降7.1点,跌至景气临界值附近,为100.6;企业盈利改善面41%,比上季度减少8个百分点,盈利变化景气指数下降8点,为117.4,跌出“较为景气区间”。

 

  三季度,工业行业景气水平整体有所下滑,但部分制造业仍保持高位景气。一是部分先进制造业行业企业景气指数高位运行。通用设备制造业(160.1)、专用设备制造业(154.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52.3)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68.7)的行业景气均运行150以上的高位通道;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上季度景气指数攀高50点,达到180以上,三季度继续保持“非常景气区间”。二是部分日用消费品制造业保持景气高位。随着上海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部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景气高位运行,如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制造业,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51184.4151.8153.4,均处于“较强景气区间”;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带动了诸如家具制造业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行业景气水平,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78.4155.8

 

  2、消费型服务类行业景气指数提升明显

 

  近年来,上海市会展、旅游等行业蓬勃发展,内需市场全面增长,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业及住宿餐饮业的快速发展,消费型服务类行业的景气水平提升明显。三季度,有65.9%的城市交通运输业企业、60.7%的批发业企业、57.8%的零售业和63.3%的餐饮业企业对经营成果表示满意,行业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56.5155.2153.6162.6,皆处于景气高位。

 

  此外,暑假旅游高峰、国内外商务活动旺季以及航空客运平民化趋势,对航空运输业和商务服务业利好。三季度,航空运输业景气指数143.6,商务服务业景气指数131.4,均处于景气较高位。

 

  3、房地产业景气指数升幅居首

 

  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历经金融机构五次上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七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征收土地增值税、商品房预售管理制度等多项调控政策和措施,在资金、土地供应、交易成本等多方面受到影响,但需求进一步释放,房价进一步上行。同时上海市房地产商已将投资开发重点外延至周边及国内二三线城市,投资回报效应逐步开始显现。

 

  调查显示,有56.6%的房地产企业对三季度经营成果评价良好,比上季度增加15.9的百分点;评价不佳的只占1.9%,减少3.8个百分点。房地产企业景气指数154.7,高出上季度19.8点,高出去年同期38.6点,涨幅为八大行业之最。有36.2%的企业表示商品房销售价格上升,比重比上季度上升10.6个百分点;其余企业表示价格与上季度持平;无一企业表示价格下降。商品房销售价格景气指数136.2,高出上季度10.6点,高出去年同期41.6点。表示盈利增加的企业占34.7%,盈利改善面比上季度扩大14.3个百分点,盈利变化景气指数128.5,高出上季度26.3点,高出去年同期27.1点。近半数房地产企业表示空置房面积减少,比重比上季度增加10.6个百分点,空置商品房面积景气指数148.4,高出上季度11.5点,高出去年同期23.8点(见图2)。

 

  由于土地资源短缺,目前房地产行业的土地开发、新开工情况、房屋竣工状况不理想,景气指数仍停留在不景气区间,景气指数分别为97.298.498.8。商品房销售状况也不容乐观,商品房销售面积减少的企业由上季度的8.9%升至21.8%,比重上升12.9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景气指数91.2,比上季度下降16.9点,跌入不景气区间。

 

  图2

 

  4、交通运输业景气高位回落

 

  三季度,超过半数的交通运输业企业对经营成果表示满意,企业景气指数147,继续保持在较高位的景气区间。其中90.6%的水上运输业企业表示经营状况良好,企业景气指数达186,位于“非常景气区间”。但因成品油价格持续高位及业务预定和业务量增幅放缓,交通运输业企业景气指数高位回落,比上季下降9.6点。

 

  一方面,6月中旬以来,国际油价不断冲高,对国内成品油价格回升造成压力,成品油市场再现资源紧张、价格高涨的局面,交通运输企业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大,企业盈利空间继续受到挤压。三季度,道路运输业、城市公共交通业、水上运输业的业务成本景气指数分别仅为502725.5,比上季度深跌42.9点、41.7点和13.1点。

 

  另一方面,业务量增长有所放缓。调查显示,三季度,业务增长的交通运输企业比重比上季度下降13.9个百分点,业务量景气指数141,下降18.9点。其中道路运输业、城市公共交通业、水上运输业的业务增长面显著减少,业务量景气指数降幅超过20点。同时,业务预定增幅减少,业务预定景气指数137.6,比上季度下降12.3点。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1   2   下一页  



相关文章:
07年三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144.7 高位运行
07年三季度北京企业景气指数158.5 再创新高
2007年第二季度全国及31省市区企业景气报告
2007年二季度上海企业家信心企业景气指数均登临140点高位
2007年二季度北京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双创新高
2007年二季度天津经济平稳运行 企业景气全面提升
2007年二季度全国企业景气高位运行 企业家信心稳中有升
2007年第一季度全国及31省市区企业景气报告
2006年第四季度全国及31省市区企业景气报告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出炉 杭州居首北京第九(名单)
圆明园古建修复工程争议声中重新启动 整体修复计划尚待批准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2008年公务员考试资讯大全/ 考研资讯大全
· 中国“嫦娥一号”探月
· 中国减灾救灾行动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农业发展报告/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农业投资政策及项目
· 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
· 2007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