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红沿河核电站主体工程开工仪式现场(8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勇 摄
8月18日,位于渤海辽东湾东海岸的辽宁红沿河4×100万千瓦核电站正式开工建设;8月16日,江苏连云港田湾核电站2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以及山东海阳核电站等通过国家立项。
“红沿河项目早应该启动,其实,完成2020年的核电规划目标,时间已经不多了。”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名誉院长、前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钱积惠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急切中充满忧虑,“当然,田湾核电站的全面商业运行本是工程进度使然。”
这些核电项目相继投入商业运行、开工抑或立项,在核电迎来大发展的背景下,还是让人依稀感到今年仲夏核电建设的炙热。
红沿河核电站:自主品牌
红沿河核电站,是中国“十一五”期间首个批准开工建设的核电项目,由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和大连建设投资公司三家共同投巨资约500亿元人民币兴建。其采用中国自主品牌的CPR1000核电技术的意义,远胜于它的投资规模。
钱积惠向本报记者介绍,CPR1000是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与中广核合作在法国法玛通M310技术版本基础之上,改进并拥有自主品牌的核电技术,与中核集团合作的CNP1000同属一个版本,仅仅是技术参数有些变化。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红沿河核电站设备国产化比例将在岭澳二期二号机组70%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中关键设备国产化比例不低于85%;一、二号机组的国产化比例为70%,三、四号机组的国产化比例为80%,且要建成安全、质量、进度、投资、技术、环境等6大控制指标总体优于岭澳核电站二期的核电项目。
国家发改委于7月下旬在大连召开的核电装备国产化会议,无疑是希望通过红沿河核电站的建设,大力推进核电装备国产化。显然,以红沿河站开工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深化设备国产化工作已成为各方共识。对此,中广核表示,将重点抓住关键设备和对产业有带动作用的核级设备的国产化,促进国内企业参与核电装备国产化进程,掌握关键设备核心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