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十里洋场”,许多的浪漫、许多的精彩、许多的繁华、许多的辉煌,至今人们念念不忘,缅怀依旧,即使已成历史印迹。旧上海滩,如梦似幻;新上海滩,孜孜以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被称为“远东第一大都市”。可以说,当时上海的国际地位如今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文化积淀、历史声誉、经验与信心。
金融搞好了,全盘皆活
“国际金融中心”——一个很响亮的名词,它的魅力究竟何在?孟买、香港、新加坡、东京,包括上海,这些城市都在为之努力。国际金融中心提供的国际融资与投资、国际资金清算、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国际金融创新及其传播等功能,都能使国际金融中心总体上的地位与作用被提升到世界资源配置枢纽的高度。为此,没有一个力求发展的国家能无视这一优势的存在。
上海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正彦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没有人承认上海现在是国际金融中心,我们自己也不能承认,只能说上海现在是国内的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这是我们的期望与目标。”而上海在发展国际金融中心时,总是会强调“建设”两个字,这使得很多西方国家不解,而我们自己也会质疑——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为什么需要积极人为去建设?
正如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教授潘英丽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所说,“老牌的国际金融中心都是无为而治的,是市场化的过程。”
“中国有着它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独特国情,有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漫长过程,这都关系着上海如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特殊的国情造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只有当中央政府提出建设之后,产生一系列的政策倾向,上海才能有更快的步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主要是和中央政府有关,而地方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潘英丽同时提出。
政府扎实推进金融中心建设
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上海城市整体规划,再次明确要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国际化大都市,这开启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第三阶段。2005年,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2010年,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框架体系;2020年,基本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而按照潘正彦来看,其实现阶段已经提前完成了2010年的目标。
截至2006年底,上海已云集689家中外资金融机构;上海地区清算资金量全年超过7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5%,其中同城票据交换清算资金达92856亿元;上海国际收支跃上3000亿美元的新台阶,同比增长约20%,约占全国收支总规模的18%;上海全年发行基金净投放599亿元,同比增长12.4%。全年市场交易量接近60万亿元,国际收支申报总规模超3000亿美元。
中央也在2005、2006这两年加大对上海的政策支持。现在全国性的货币、证券、外汇这些金融市场大部分都集中在上海,而2005年央行上海总部的设立,无疑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注入了强心剂。
潘正彦同时指出,今年中国对外资银行开放后,第一批的外资银行法人都落户于上海,这对促进上海发展是极大的推动力。但是,现在国内主要的金融机构,如四大银行和中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的总部都在北京,虽然它们的很多业务都在上海进行,也在上海设立了资金运营中心,但是最终结算还是在北京。
他说:“现在上海的银行业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没有增长,甚至还在缩小,大概是6%-7%,所以影响力比较小,而一般的国际金融中心大概会有10%-20%的比例。”
潘英丽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她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我们不需要太着急,千万不能制造泡沫,关键在于‘内功’。我们必须加强内部建设,这样一旦条件成熟,就会水到渠成。”
她指出,当务之急是要把国内的金融市场做大做强,做好金融机构的建设,而最关键的是国内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法律、监管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跟进。
展望未来
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经济增长率达到10%,这样的机遇几乎是可遇不可求的,上海要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建立在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潘正彦说:“上海现在发展国际金融中心要比香港有优势,而这个最大的优势就是中国内地整个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
潘英丽指出,在客观上,我国需要上海经济中心进一步发展为国内的金融中心,并逐步发展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金融中心,为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充分的金融支持。
“我们背靠大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必须依赖整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去的30年,中国的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这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保障。未来30年,我有信心中国的经济还是能保持比较高速度的增长,也许不是10%,但是6%-8%也是可以的。”潘英丽的憧憬或许代表了很多关心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专家学者的心声。
2006年,上海政府发布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推动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央行指出,应注重发挥政府和市场、国际和国内、经济和金融的共同作用,大力探索和健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推进机制,积极落实促进金融业发展和集聚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政策措施。央行同时强调,要充分发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体制优势,拓展金融机构、金融资源、金融人才集聚浦东的发展空间。(付碧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