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6月中国宏观经济逼近趋热警戒线 -"十一五"中国将建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促进产业升级 答问 -中国投资50亿用于科技攻关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不是主要污染源 -大陆人可申请赴台接受医疗服务 任何医疗机构不得规避集中采购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收盘续涨 沪指收盘4471.03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粤港澳迎来“珠三角村”时代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6 月 29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人们常用“地球村”来形容这个世界因交通便捷而带来的紧密联系。随着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网规划的全面铺开,粤港澳将迎来“珠三角村”时代。

28日,作为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一部分的广佛地铁段全线开工。广佛线横跨广州和佛山的主要城区,总长约32.16公里,全线共设车站21座,串起广州的荔湾区、海珠区和佛山的禅城区、南海区。

广佛线预计2012年底全线建成通车,广佛线将与广州一、二、三、八号4条地铁线换乘,每日运能达780万人次。这将大大改变佛山和广州两地居民的生活,使佛山中心城区与广州市城市中心区的时空距离缩短为40分钟,广州和佛山将纳入“一小时生活圈”。

广东省副省长黄龙云在广佛线开工典礼上指出,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速,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珠三角将承担巨大的历史责任,在交通、能源、基础建设等方面加以整合,在新时期再次引领中国经济潮流。

广东广佛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建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珠三角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交通流量日益增加,对大容量交通系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各种交通方式中,城际轨道交通以其容量大、效率高、污染低的优势,将在中国开放最早的珠江三角洲综合交通系统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

在此之前,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在建和拟建的项目有:广深主轴线,即广州-东莞—深圳,全长131公里;广珠主轴线,即广州-珠海,全长115公里;联络线,包括小榄―虎门,全长70公里(拟建);江门―小榄,全长30公里(拟建);广州――肇庆,全长116公里;东莞-惠州,全长89公里。加上广州-佛山段,共7条地铁线路,合计588公里。

“在不到20年的将来,这些城际快速交通轨道会把珠三角紧密联系在一起。”丁建隆说。

记者了解到,国务院2005年批准同意《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明确要建设以广州为中心,覆盖区内主要城市,衔接港澳地区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

参与广佛地铁线路设计的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徐向东告诉记者,随着珠三角7条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在2020年前建成,将构筑珠三角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的主轴。据他透露,深圳至香港的地铁项目也列入规划,即将进行可行性研究。他说,到这些规划全部实现的时候,“穗港一小时交通圈”将会实现。

另一条连通广州至香港的快速铁路--广深港铁路客运专线也于2005年年底开工,计划将在2010年开通。据悉,建成后,它将和深圳地铁接驳,与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合二为一”。

此间经济学家指出,这也就意味着,包括香港和澳门在内的大珠三角区域,将在交通上实现紧密联系,这将会促进大珠三角区域经济进一步融合,大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将更加突出。(记者 郭莹玉)

来源: 新华网

相关文章:
湘粤联手推出《2007: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蓝皮书》
新税法实施在即 珠三角“三来一补”企业群体变脸
泛珠三角区域跨省务工社保将可转移接续
海南省长罗保铭提议实行泛珠三角区域内无障碍旅游
泛珠三角区域跨省务工社保将可转移接续 "9+2"行政首长献策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