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工作的突出问题。搜狐、新浪两大门户网站不约而同地以“温家宝: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作为大标题给以报道。
从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业务的角度说,这样处理是对的,因为在新华社播发的会议消息中,这句话无疑最为经济界人士包括数千万股民所关心,用它作标题肯定抓人眼球。但我们不能被这个标题所左右,仔细研读这条1400字的消息,结合对近几个月各项经济数据的分析,才能对当前经济形势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判断。
恕我全文引用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有关当前经济形势的说法:“今年以来,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基本稳定,工业结构有所改善,财政收入持续大幅增长,市场销售更加旺盛,改革开放有序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就业人员增多,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实践证明,中央实行的方针政策和一系列调控措施是正确的、有效的。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工业增长偏快,外贸顺差过大,投资增速继续在高位运行,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突出,价格上涨压力加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
上述240字应该是最高决策层对最近5个月经济运行情况的最新判断。基调是“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其中值得强调的积极方面是工业结构改善、市场销售旺盛、居民收入增加、就业增加,有这个基调和四个积极方面,因而“中央实行的方针政策和一系列调控措施是正确的、有效的”。会议指出的几个突出问题如外贸顺差过大、投资增速在高位运行、流动性过剩、节能减排形势严峻都是老问题,只有价格上涨压力加大和工业增长偏快是新问题。由于存在这几个老问题和两个新问题,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
需要指出的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不是新提法。今年3月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2006年工作时,“防止了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就是一个重要方面。今年4月国家统计局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发言人李晓超介绍一季度经济运行时,也说过要防止经济运行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话,央行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也有此提法。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这句话,应该主要是针对外贸顺差过大、流动性过剩、投资增速在高位运行、价格上涨压力加大和工业增长偏快这三老两新问题而言。那么,目前“经济运行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有多大?让我们逐个分析这五个问题。
外贸顺差过大是近几年的老问题,它与经济过热没有直接关系,却与货币供给有关——外贸顺差增加,外汇收入会相应增加,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货币管理当局不得不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使得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因此,外贸顺差过大又会加剧流动性过剩。3月份,我国外贸顺差曾出现大幅减少,4月份反弹,5月份进一步扩大。1-5月,外贸顺差累计857.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高出83%。经济界一般认为,5月顺差再度飙升,与企业应对政府6月1日调整出口退税政策而突击出口有关。但即便撇开这一因素,我国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也很难在短期内走低。因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出口竞争力很强,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需求强劲。
流动性过剩问题至少已经存在三四年。原因很复杂,除外贸顺差过大外,择其要者有:储蓄率过高、外资热钱进入、公共财政收入和企业收入增长双加快。储蓄率过高与国人的理财习惯有关,也与缺乏丰富多样的投资渠道有关,还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有关。这方面的情况正在改变,4、5两月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连续减少就是明证。外资热钱流入与人民币升值预期直接相关,这个因素恐怕要持续数年乃至十数年。公共财政收入和企业收入增长双双加快是经济高增长的必然结果,这个因素一两年内不会有明显变化。但央行刚刚发布的消息说,5月份货币供应量增长趋缓。5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6.74%,增幅比上年末减缓0.20个百分点,比上月末减缓0.3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增幅虽比上年末高1.8个百分点,却比上月末低0.73个百分点。看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起了作用。
投资增速过高问题在2004年和2005年很突出,2006年下半年开始缓解,今年1-4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5.5%,比去年全年数字高1个百分点,应该在可控范围内。
价格上涨问题主要是猪肉和粮食价格的异常上涨所带动,有相当的偶然性,从中期看问题不大(参见13日拙文《3.4%没什么大不了》。
还剩一个工业生产增长偏快的问题。1至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1%(其中1-2月18.5%,3、4、5月分别为17.6%、17.4%和18.1%),比去年同期高1.1个百分点。虽然增速较高,但产销率略有提高,利润增幅明显加大,应该说处于良性状态。
综上所述,目前经济运行虽然存在从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但总体上说这种风险并无突变式的加大,更无失控之虞,近期采取的加息、提高准备金率等调控措施是有效的。
展望未来宏观政策走向,货币政策“稳中适度从紧”,估计加息、提高准备金率等手段还会使用——以维护币值的稳定,但任何调控手段都会以不伤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限——大起固然有风险,大落更加不能承受。(包月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