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6月中国宏观经济逼近趋热警戒线 -"十一五"中国将建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促进产业升级 答问 -中国投资50亿用于科技攻关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不是主要污染源 -大陆人可申请赴台接受医疗服务 任何医疗机构不得规避集中采购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收盘续涨 沪指收盘4471.03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全国农户存粮连续两年下降 今年售粮收入大幅提高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6 月 07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国家发改委昨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全国平均农户户均出售粮食数量增加,存粮连续两年减少;而由于售粮数量增加和价格提高,农民售粮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根据价格系统成本调查队对全国30个省(市、区)825个调查县16321个调查户存粮和售粮情况专项调查结果,2006年4月1日,农户户均存粮1102公斤,比上年同期减少20公斤,减幅1.8%。其中,小麦户均存量242公斤,同比下降7.4%;玉米户均存量279公斤,同比略降1.3%;稻谷户均存量463公斤,比上年增加5.2%;豆类户均存量20公斤,下降18.8%。

报告指出,目前,农户存粮结构整体比较稳定,稻谷仍占存粮的四成左右,小麦和玉米则分别占22%和25.3%。另外,存粮中仍有三分之一强的粮食待售。其中,玉米待售量为157公斤,占存量的56.3%,其原因在于目前玉米市场价格继续保持上涨势头,农民有惜售心理,仍在观望等待,以期卖个好价钱。

综观近年来农户存粮情况,1998年至2003年,农户存粮总量持续增加;2004年,农户存粮数量首次出现下降,绝对量下降到1000公斤以下;2005年,出现恢复性反弹,户均存粮数量达到1100公斤以上。2006年小幅下降,今年继续了2006年的小幅下降趋势,但户均存粮数量仍保持在1100公斤左右。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2006年4月1日至2007年4月1日的调查期内,调查户户均售粮数量较上期增加176公斤;户均售粮收入达4471元,比上期增加1090元,增幅32.3%。

报告认为,价格提高所增加的收入占增收总额的四分之三。农户出售稻谷、小麦、玉米的平均出售价格为每50公斤72.3元,比上期提高5.3元,升幅为7.9%。

报告指出,2006年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的执行,有效推动了市场粮价的高位运行,充分调动了农民售粮的积极性。调查期内,户均出售小麦553公斤,比上期增加19%;已售小麦占产量的比例达63%,远超小麦正常商品率46%。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昨日表示,国家今年继续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收购价格维持去年水平不变。

这位负责人说,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是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一项重大政策措施。2005年、2006年国家在主产区及时启动了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稳定了市场粮价,有效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高建锋

来源: 中国证券报

相关文章:
世行报告:国际粮食价格压力可能持续
粮食减产拉高全球粮价 持续高企可能引发通胀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粮食问题绝不能靠进口来解决
发改委:大中城市粮食药品汽油等价格出现下降
发改委:今年中国粮食最低收购价不低于去年水平
落实粮食调控政策 农发行810亿元支持秋粮收购
世界粮食价格急剧上涨 发展中国家面临通胀危险
辽宁近7亿元粮食直补资金开始发放
国家发改委粮食价格旬报
国家发改委粮食价格旬报:平稳中小幅波动
上海最大粮仓预计今年建成 能储存35万吨粮食
调查显示:今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将保持稳定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