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红鸭蛋事件曝光后,北京市食品安全办透露,食品办已经在考虑制定蛋制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包括必须提供有效的产地证明和检测报告才能上市。如果这次事件能够促进相关制度的完善,那也不完全是一件糟糕透顶的事。
但农村的老百姓也许就没有城里的老百姓那么幸运了。2006年度《小康》对农村消费市场的监测中,初步评估,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只相当于1990年代初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整整落后10年。进入农村作深入调查的《小康》记者在报道中写道:“店主对《小康》说,他进货很少看保质期和生产日期,何况很多商品包装都没这些东西。记者看见小店里有一种饼干,只用一层没有任何文字和图案的塑料纸包着。店主说,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生产的,只知道长了毛就卖不出去了。后来他又向记者透露,有时饼干发霉了,如果坏得不是太厉害,就稍微晾一下继续卖。因为饼干一般都是卖给小孩吃的,他们也吃不出什么味来,‘但我是从来不会把这些东西给我家孩子吃的’。”《小康》记者先后采访了湖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份的农村,农民的食品安全实在令人担忧,“农村的东西大家也都清楚,尤其是吃的喝的,表面看不出杂质就已经不错了。”甚至,“城里不要,农村走俏。”
其实,国家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法规并不缺乏,2006年国家相关部委还颁布了《健康相关产品卫生行政许可程序》、《食品添加剂明胶生产企业卫生规范》、《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等法规,但是,农村消费品的安全状况并没有因此改善多少。这当中有农村处于监管的盲区,工商、质检、防疫等部门重视不够的原因,有流通领域疏于监管的原因,也有对相关违法行为惩罚过低的原因,而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农民消费能力低下的缘故,大多数农民消费选择的第一标准是便宜,只要便宜就行。
所以,对于农村食品安全,国家制度改革的方向除了要加大违法的成本,加强流通中食品质量监督,更重要的还是要激发一个健康的与农民支付能力相匹配的消费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