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是一个高投入、高科技、高风险的行业。这样一个行业如何实现自主创新?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总经理刘高倬先生。
刘总向记者介绍,中国航空工业55年的历史,是一部自主创新的发展史,它每一项重大的成果,都闪烁着自主创新的光芒。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之上,矢志不渝地走自主研发和创新之路,在短短的7年时间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实现了记载设备系统升级换代,达成了批量交付,同时,在民机产业、燃机产业、非航空产品等方面也都取得了突出的进展。
走多方位自主创新之路
前不久,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自主研制的枭龙四代战机首飞成功以后,引起了国内外很大的轰动。这是他们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国外资金,实践全方位创新取得的成功典范。这项战机采用了蚌式进气道设计基础,实现了五个新:一是观念创新,探索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自筹资金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新型战斗机的道路,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局面;二是设计理念创新,按照机好价廉的要求,实现了控制成本的目标,不仅使飞机具有很高的性价比,还培养了我国飞机研发人员;三是设计手段创新,在飞机设计与生产的一体化上,做了大量的创新工作;四是研制流程创新,合理进行了流程叠加,边设计、边试验、边生产,大大缩短了研制的周期;五是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采用了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航空电子系统,配置了具有良好人机界面的座舱设备等综合制造技术,实现了性能上的突破,使该型飞机具有很强的整体性能和综合作战能力。
持续不断地推进自主创新
航空科研项目具有高投入、慢产出、周期长的特点,一个创新项目的成功,往往要经过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投入大量的资源,不断地付出巨大的努力,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往往一届领导班子是无法见到成果的,甚至科研人员要付出毕生的精力。因此,只有克服浮躁心态,坚持不懈地推进自主创新,才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从领导到科技人员,要有给别人做嫁衣的牺牲精神,传递好接力棒,不能把自主创新仅仅作为口号,要鞠躬尽瘁。其次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要敢为人先,要敢于想前人没有想过、没有做过的事情。做任何事情都不妄自菲薄,即使差距很大,也要增强赶超的信心。
自主创新要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
航空工业是一个国际化的产业,而且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在资金筹措、研发和生产,供应商的选择等方面都日趋国际化,而市场就更是面向国际了。因此,要发展中国的航空工业,必须按国际规则办事,不但要全力加强自主创新,也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在合作中,他们始终把握不失去自我的原则,在共赢的基础上实现发展,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目前已经成为国外著名飞机和发动机公司一些零部件的唯一供应商,还直接参与了在国外正在研制的最先进的波音787等客机零部件的生产,实现了转包机零的突破。
他们在研制ARJ21的时候,坚持走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之路,通过招标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成功选择了19家国际一流的供应商为我国的飞机配套,这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的国际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目前,ARJ21飞机已经转入了制造阶段,计划到2008年将实现首飞,该机已经实现了41架的销售合同。在技术上,运用了超临界机翼等最新技术应用,实现了100%的数字化设计。ARJ21一旦研制成功,将是我国民机产业在自主创新上的一个飞跃,也是在国际合作上的一次提升。
全力打造创新型集团
中国的航空工业虽然取得了成就,但是同世界发达国家的航空工业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刘总向记者表示,他们深感任重而道远。下一步,他们将着力采取以下措施,加快建设创新型集团。
一是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激情。加速战略思维的创新,摆脱一步一趋的惯性,实现无边界的超越。加速体制机制的创新,使创新贯穿于工作、学习、生活当中。
二是推进自主创新方式的转变。加速由重点关注技术创新向以产业发展为目标的多方位创新转变。加速经济增加方式从依靠资产扩张为主到依靠科技进步为主的转变。加速自主创新由学习型到独创型的转变,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三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军民结合的研发体系,抢占航空科技的制高点,加速关键和核心技术的创新,加强品牌建设,加速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努力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四是加速培养创新型人才。坚持疏通各类人才成长的渠道,改进人才评价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培育和吸引一批创新型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