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同济大学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翻译产业论坛上,随着将于2008在沪举行的“世界翻译大会”的临近,如何解决近年来中国翻译市场的混乱、无序化竞争以及翻译产业化过程中正面临的突出瓶颈,如何增强翻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中国翻译协会会长刘习良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翻译产业”作为一个概念和产业门类也只是今年才逐渐得到认可。
据了解,2003年中国翻译市场年产值为人民币110亿元,而到2005年,年产值就已经突破了人民币200亿元,我国目前注册的翻译公司有3000余家,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技术人员约6万人,另有约数十万人以不同的形式从事翻译工作。
而美国著名市场调研机构ABI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到2007年底,世界人工翻译市场年产值将达到115亿美元,机器翻译市场将达到1.34亿美元。软件与网站本地化在2007年将分别达到34亿美元和31亿美元。
外文局副局长、国际译联副主席黄友义告诉记者,实际上在注册的3000家翻译公司之外的从事翻译工作的企业可以用万来计算,一大批良莠不齐的翻译公司、咨询公司,甚至个人小作坊在巨大市场的刺激下应运而生,这必定使得翻译市场混乱,也造成了监管的难度。
美国翻译协会候任主席优瑞(J i r i S t e j s k a l)表示,美国大概占了全球翻译市场规模的一半以上,但美国翻译行业同样面临着巨大的问题,即翻译并没有被视为一门真正的“职业”,因为翻译产业缺乏规范的管理。
优瑞提出,可以从三方面进行规范:翻译服务提供方、翻译过程和翻译产品。每个方面都有较大区别。对目前中国而言,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统一评价标准将是公平竞争与良性运行的最好办法。
黄友义告诉记者,翻译产业化正在迅速形成,只有在产业化的基础上,经过市场调节与规范,才能实现专业化,专业化才是中国翻译市场最后要实现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