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印度洋岛国马尔代夫正计划买地“搬国”。地处海滨的上海,有没有如此灭顶之灾的危险?在日前举行的低碳经济建设国际论坛上,“低碳生存”成为国内外专家众口一词推荐的“救命稻草”:“走低碳发展之路,尽可能减少上海变"海上"的威胁。”
告别不良的“碳嗜好”
沿海城市被淹,并非耸人听闻。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第三工作组前联合主席伯特·梅茨指出,根据目前海平面变化的趋势,到2050年,沿海三角洲地区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很可能导致这些地区的人口迁移,上海也不例外。
有数据显示,最近30年,上海海平面上升了115毫米,年均上升3.83毫米,明显高于全球海平面1.8毫米/年的上升速率。如不积极应对,到本世纪末,上海有可能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如何挽救我们的城市?伯特·梅茨发出了如下忠告:无论个体还是社会,都应逐渐改掉危险的“碳嗜好”:“很多情况下,什么都不干的成本比实现低碳经济的成本还要高。”
临港崇明率先“低碳”
虽说“低碳”是近几年刚刚流行的时髦用语,上海却已积累下了不少心得。从2005年起,市科委设立节能减排专项,先后在工业、交通、建筑、新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启动了200多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上海的低碳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针对那些不愿花钱减排的“保守派”,伯特·梅茨预测,现有低碳技术将在未来几年里得到商业化应用,不少减排措施还能带来丰厚利润。比如,控制空气污染所带来的健康利益就能抵消掉相当一部分减排成本。
市科委副主任陆晓春表示,尽管上海在短期内难以全面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但老城区的改建、新城区的建设都为探索低碳生存提供了契机。据透露,临港新城和崇明生态岛有望建设若干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区和低碳产业园等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区,为上海建设低碳城市探索最佳的发展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