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猜测中国作家获诺贝尔奖是“一厢情愿”

2012年10月11日08:5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奖 白烨 一厢情愿 心结 大国意识 结 非文学 文学评论家 博彩公司

中新网北京10月10日电(记者 张中江) 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日前表示,中国人关心诺贝尔文学奖,更多是非文学层面。这种情结既反映出渴望,又反映出一种不自信。事实上,在作家层面,并没有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是至高无上的奖项。

2012年的诺贝尔奖日前陆续颁出。尚未揭晓的文学奖再次引发国人的热烈讨论。尤其是莫言可能获奖的消息,更令不少人倍感振奋。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作家一直和诺贝尔奖无缘,这令不少人颇为遗憾。每年10月,照例会有一场“中国何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讨论。以至于有人调侃,“又到了该追问为什么不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季节”。

中国为何屡次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文学能否走出被世界“遗忘”的尴尬境地?这一命题已成为盘桓在国人心中的“结”。这个“结”日益沉重,以至于有评论称:人们更多关心是否有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奖,而不是获奖的中国人做出怎样的贡献。

当代中国最具实力的作家之一莫言,今年被博彩公司视为获奖大热门。这个“心结”11日是否会被解开?

专家称猜测中国作家获奖是“一厢情愿”

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种情结,每年一到10月份就会爆发,反映了中国人对本土作家获奖的渴望。不过猜来猜去,差不多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并不反映诺贝尔文学奖的看法。在文学圈里,大家知道它是怎么回事,并不焦虑,也并不把它太怎么当成一回事。

在他看来,人们关心诺贝尔文学奖,更多是非文学的,是一种社会性和媒体性的关心。这些关心,可以单纯地看作一种热情,一种基于民族主义热情的想象。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结,是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文化上也有了进一步的向往和需求。人们希望中国文学能像经济一样,在世界上占得地位,摘取重要的奖项。这背后是“大国意识”在文学上的反映。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此前接受采访时认为,这种热情反映出急于被西方主流文明认可的心态。白烨也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既反映出国人的渴望,又反映出一种不自信——好像获个奖,才能被真正证明。

他认为,这倒也不是坏事。大家有这样的意识、渴望,比没人关注文学要好,“但是我们要给大家讲文学圈内人的看法,使大家对这个问题有更接近真实的认识。”白烨同时也坦言,当下文学小众化,即便中国作家获奖,也不会引发过去那种广泛的大众关注。

中国作家眼中的诺贝尔文学奖:并非至高无上

白烨表示,诺贝尔文学奖是文学和非文学、政治等综合因素考量的结果,有时候还带有偶然性。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诺贝尔文学奖曾授予非常好的一批作家,赢得了声誉。进入新世纪之后,这一奖项跟过去比整体水平在下滑,颁给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作家,这些作家到现在仍然还火不起来。有些大家认为很好的作家,却没有评上。

从中国作家来说,大家并没有把诺贝尔文学奖看成一个至高无上的奖项。因为它也有很多非文学的因素。即便是文学的,也有很多偶然因素。所以不能把它太当一回事,它只是很有历史传统、很有影响力的一个奖项而已,不能把它当成中国作家的奋斗目标和文学标准。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标准和中国的国情、文化是不一样的。我们立足于本土文化,把它作为参照就好了。能得当然最好,不能得也没关系。”他说。

白烨认为,中国人的作品如果要竞争世界奖项,有两方面问题。一个是作品所反映的内容问题。作家在选择题材、主题,构思故事,使用语言的时候要选择具有人类共通性、普遍性的,而不要过于独特。否则外国人可能会看不懂。

另一个方面是宣传和翻译。对好作家的好作品,应该舍得花气力,大投入去宣传,包括请一流文学翻译家来翻译等。

白烨特别强调了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他说,目前中国在文学作品翻译方面下的功夫不够大。一般的情况是,作家的作品推出后,完全是自然而然,有人看中喜欢就翻译。在组织性、推介性上做的很不够。中国作家的作品翻译成其他文字,主要靠的还是国外的汉学家。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