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给破损文物施"魔法" 衰老文物重焕美丽容颜

2010年12月23日16:5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文物保护 头冠 千慧 文物收藏 文物修复 腐蚀损失 容颜 文物考古 魔法 衰老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秦始皇陵7号陪葬坑出土的青铜天鹅

衰老文物重焕美丽容颜

根据国家此前开展的“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结果,可移动文物,特别是出土文物,普遍存在材质脆弱、老化甚至严重腐蚀的现象,加之许多考古发现的文物,在出土后由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更是加剧了其腐蚀速度。据展方的一项统计,国有文物收藏保管单位的一半多馆藏文物存在中度以上的腐蚀损害;其中重度以上腐蚀馆藏文物占16.5%。文物保护渴望有新的科技手段可以解决此类问题。

与此同时,在以往考古过程中,出土文物都是在实验室里进行整理修复,但是当文物出土的瞬间,如果没有获得及时保护处理,将对后续保护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为了攻克这一技术难题,科技部研制出了目前中国首辆自主知识产权的“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这个“移动实验室”一方面可以方便科技人员及时对出土的文物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处理;另一方面对抢救和保护方案的确定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在展览中,这种移动实验室吸引了不少观展者的目光。移动实验室实际上由一辆大型汽车改装,车内显微镜、小冰箱、各种化学物品应有尽有,并配备了智能控制、传感器、现场视频、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等一系列在考古发掘现场进行调查、探测和保护所需的仪器装备,同时具备信息采集、智能探测、现场快速分析和应急保护等多种功能。

不同于以往讲述文物的精美和悠久,此次展览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文化遗产的科技保护,重点是保护中的具体应用。例如遥感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潜水技术和生化技术等应用到文物遗址保护领域后,极大提高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效率,开辟性地把考古学拓展到前所未及的领域,魔术般让衰老文物重焕美丽容颜,并给陶瓷器和青铜器修复等传统工艺注入了新鲜的科技血液。

“十一五”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科技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工作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先导,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合作为纽带,以重大科技计划和项目为载体,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展览中的彩绘跪射俑

相关链接:文保科技展看点多

彩绘跪射俑和彩绘俑头

秦俑在制作完成之时,均为通体彩绘。彩绘的施色方法是先在陶俑、陶马身上平涂一层生漆作底,然后再绘彩。这种工艺可能始于秦,盛于汉,汉代以后比较少见。

俑头的面部涂施双层或厚层颜料层,多为朱砂和骨白颜料混合而成的粉红色调,模拟人类粉红的皮肤;眼睛中的眼白、棕红色瞳孔和褐色瞳仁均用颜料表现出来;发髻在塑造时就用箅子或其他工具以象形,后用生漆涂刷以象色;有时还有红色的发带,十分醒目。

秦俑出土后由于温湿度的变化,导致有机层因失水发生收缩,引起龟裂、起翘、卷曲,造成大片彩绘出现病变。现通常采用抗皱缩剂和加固剂联合处理的保护方法:先用抗皱剂置换生漆层中的水分,并留在生漆层中,达到抗皱缩的目的;然后使用加固剂加固。目前这种方法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今后出土的彩绘兵马俑也许能用上这种新技术带来的惊喜。

西汉荒帷

湖北省荆州市谢家桥一号墓出土的丝质棺罩,又称荒帷。其四周由对兽对鸟几何纹锦作缘,中间主要部分由绢地乘云绣制成,锦绣合一,奢华无比。如此高等级和保存完好的汉代荒帷还是第一次出土,其保护和修复工作难度很大。考古人员先用生物方法对其进行加固,再用针线法修复,体现了现代高科技与传统修复工艺的完美结合。

漆木马

四川省绵阳市永兴双包山汉墓出土。针对南方馆藏出土竹木漆器大多饱水的病害特点,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人员采用竹木漆器脱水加固的新技术,完成了对四川绵阳出土汉代漆木器的脱水加固保护。这一项目成功脱水保护了饱水木器250余件、饱水漆器残件200余件和大型漆木马74件。

敦煌壁画原大高仿真复制品

莫高窟第3窟是元代晚期最重要的代表洞窟,也是敦煌现存的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其千手千眼观音人物造型准确,肢体结构严谨,线描的运用炉火纯青,标志着元代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成为莫高窟晚期石窟艺术的绝响。展览中的数字摄影由200余张照片拼接合成,采用宣纸原尺寸复制,实现了壁画数字化的色彩高度仿真。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世界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