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日前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召开的第三十三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中国山西五台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经过22年的申遗,我国已有38处世界遗产(文化遗产27处,自然遗产7处,文化和自然双遗产4处)。走过一条艰辛而辉煌的道路,中国的世界遗产已稳居世界第三位,在世界遗产的保护、监测、管理、利用等方面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与改革开放同步
中国的世界遗产事业与国家的改革开放同步。1985年春天,侯仁之等4位全国政协委员在提案中提出,我国应“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同年11月,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推动了中国的世界遗产走向世界。
1987年,我国政府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世界遗产的申报项目。同年12月11日,在第十一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我国的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和敦煌莫高窟首次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迈出了我国世界遗产事业与世界接轨,对外开放的新步伐。然而,在当时,大多数中国人还不清楚这究竟有何重要意义?
当天,只有《人民日报》在头版右上方刊登了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提出文物工作的任务和方针是“加强保护,改善管理,搞好改革,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贡献”。这天及其后数月,国内各大媒体对中国首次申遗成功都未进行报道。直到10年之后的1998年5月25日,才报道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6项遗产的“世界遗产证书”、“中国世界遗产标牌”的颁发仪式。两年后,首次中国世界遗产地工作会议在苏州召开,标志着中国世界遗产事业的全面展开。其后,随着世界遗产的金苹果频频落入中国,世界遗产在中国日益深入人心。如今,对于国人,世界遗产不再是陌生的词语,它已经走进大众的生活,甚至深刻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申遗意义何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33年前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确定将世界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充分尊重遗产所在国主权的前提下,承认这些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并通过国际社会的多方面的合作使之作为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加以保护。世界遗产不仅仅是一种理念的传播与接受,更是一种观念的更新与提升。世界遗产为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的保护,确定了一个全世界文明国家共同遵守的标准,使我们从世界的角度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使遗产保护有了生动而具体的标准和前所未有的激励与促进。
当年参与“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提案的谢辰生老人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碰撞,西方文化以其自身的强势地位,强调文化的一体化,试图通过西化其他各具特色的文化,而形成一种单一的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坚守自己的文化遗产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失去传统文化根基的民族,是一个肤浅的民族。文化遗产作为中国特色的物质和精神遗产,是进行国民素质教育和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宝贵的发展资源与软实力。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和质量均名列世界前茅。它们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珍惜并保护中国的世界遗产,不仅对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品格,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我们对整个国际社会、对全世界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和神圣义务,在维护和保持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多样性,丰富人类文化生活、滋润精神家园,促进世界和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04年6月,胡锦涛主席在写给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的致词中说:“保护世界遗产,是造福人类的千秋功业”,并向国际社会郑重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保证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充分保护和适度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