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不忘王光祈
王光祈,字润玙,一字若愚,1892年8月15日生于四川温江,是我国“五四”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音乐家。1908年,16岁的王光祈进入成都高等学堂分设的中学堂学习,其同班同学有李人、周太玄、魏时珍、郭沫若、曾琦、李璜等人。1911年四川发生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时,这批学生都是活跃分子。1914年,王光祈到北京进入清史馆做书记员,同时在中国大学攻读法律,并先后担任成都《四川群报》驻京记者和北京《京华日报》编辑。1918年与李大钊、周太玄、曾琦等七人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用王光祈的话说,这个学会就是要把思想启蒙和文化事业作为重点,“联合同辈,杀出一条道路,把这个古老腐朽、呻吟垂绝的被压迫被剥削的国家,改变成为一个青春年少、独立富强的国家。”确定学会宗旨为:“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实学术;发展社会事业;转移末世风俗。”少年中国学会倡导以下信条:“一、奋斗,二、实践,三、坚忍,四、俭朴。”实际上,这是对会友提出的道德要求。
在翌年7月1日的成立大会上,王光祈被推为该会执行部主任,成为里面的灵魂人物。学会之所以拖了近一年的时间才宣布成立,是因为发起者们都积极投入到了当时的学生运动之中。五四运动爆发的消息,就是王光祈电告给成都《川报》,并在四川引起震动的。王光祈在投身学运的同时,还为《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撰稿,进行宣传活动。当时,中国最具理想的一群青年才俊都聚集在少年中国学会,国共两党的很多重要人物均出之于其中,如共产主义者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恽代英、蔡和森、李达、张闻天、赵世炎、沈泽民等;后来成为国家主义分子青年党的曾琦、左舜生、李璜、魏时珍、余家菊等也进了这个组织。正是由于会员成份如此复杂,导致后来其内部分化为左中右派别。1925年,五卅运动兴起之后,反对与支持镇压工人的左右两派已尖锐对立,水火不容,最终导致少年中国学会的解散。
1918年10月,毛泽东在李大钊的介绍下,顺利加入学会。李璜回忆说,毛泽东不会法语,李叫他去北大听自己的法语课,他只去了一晚便不去了,说还是读译文方便。王光祈曾和这位新会员长谈,并在不理解毛泽东的会员面前维护他,说此人颇重实践。1919年底,在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等支持下,王光祈创建“工读互助团”募集经费,以帮助北京青年实行半工半读,达成教育和职业合一的理想,进而造成局部的新社会,循序渐进改造中国。这一举动在当时的知识青年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可惜因为经费等方面的原因,草草收场。这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大家边吃饭边讨论,穷学生如何去半工半读,适合做什么工作?平时很少说话的毛泽东说:“不要只是说,让我来试行一下!你们诸位把换洗衣服都交与我来洗。一个铜子一件,三天交货!”可当时竟无人响应,还是王光祈在事后把衣服交给毛泽东洗过。1920年2月,第二次到北京的毛泽东饶有兴趣地参观了王光祈试办的女子工读互助团后,写信向长沙的新民学会做了介绍:“觉得很有趣味!但将来成绩如何?还要看他们的能力和道德力如何,也许终究失败(男子组大概可说已经失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