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民勤县境内保存最好的两段古长城之一(8月11日摄)。原来气势恢弘的城墙现已变成时断时续的土垛子。
风沙下消逝的历史印记--沙尘源地民勤古长城遭风沙侵害的调查
新华网兰州8月28日专电 原来的城墙已经难辨原貌,只留下一个个小土墩,方方正正的烽火台也已经变成了矮土包……记者在我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甘肃省民勤县看到,原本60多公里长的汉、明长城长年来受风沙侵蚀现在已所剩无几。
有关专家表示,若再不加紧保护,再过二三十年,民勤县境内的古长城可能会消失殆尽,文明的遗迹将随着风沙消失。
仅仅20多年古长城城墙平均“矮”了1米
“从1984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到现在,仅仅20多年的时间,民勤县境内的古长城损毁严重,平均下来,城墙最少也平均‘矮’了1米,有的甚至完全消失了。”民勤县博物馆原馆长、长城保护组织负责人周生瑞说。
周生瑞介绍,民勤县境内古长城有汉长城和明长城两种,均为夯土版筑。两条汉代长城沿着腾格里沙漠南端进入民勤县境内,而明长城基本上是明朝时期在汉代长城的西侧拼建而成的,从而使境内的汉长城和明长城合二为一。
民勤县博物馆馆员、办公室主任李敬民介绍,根据县志等地方史料记载,汉、明长城在民勤县境内原本有近300公里。明代长城很多是在汉代长城一侧或直接在汉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明代至清初,大多废弃不用。到民国年间,经过数百年的风雨剥蚀,损毁严重。
周生瑞从1995年就开始进行长城保护的工作,在他的印象里,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民勤县境内保存基本完好的古长城还有30多公里。而经过20多年时间后,这些长城能够明显辨认出的仅仅剩下十几公里。
“判断这十几公里保存基本完好长城的标准实际上已经大大降低了,只要地上还有1米多的土垛子,就算是保存比较完好的。”周生瑞说,“长城现在被大大地削平、墙体变细,甚至干脆消失了。以前是叫地表古建筑,现在只能叫遗迹啦。”
古长城损毁风沙侵蚀是主因
民勤位于甘肃石羊河流域下游,被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包围,是我国生态恶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沙尘暴高发地区。风沙携带着大量的细砂,长年累月地在长城“雕”出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豁口。
在民勤县大坝乡城西村西约1公里的地方,有一段长5公里多的汉长城遗迹。这也是民勤县境内保存最完好的两段古长城之一。记者在这里看到,原本恢弘的城墙现在只剩下一个个不足2米高、1米到2米宽的土堆,成为鱼脊的形状,一段已经完全隐没到了沙中。
城西村五组的61岁老人魏昭粨从小生活在长城边,20多年里,他眼看着长城一点点“矮”了下去。在老人七八岁的时候,这段长城是非常完整的,墙的两边也非常光滑平整,小孩子和羊甚至可以在上面走动。
“以前刮风的时候人躲到墙背面,一点风都吹不到。长城‘矮’下去,都是风沙的缘故。以前城墙完整得很,一个豁口也没有,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风沙越来越厉害,把长城吹得到处都是两三米宽的豁口。”魏昭粨回忆说。
周生瑞说:“因为汉、明长城都是夯土而成,因此,比石砌长城更容易受到风沙的侵蚀,时间长了墙体极易变酥,风化成散土,风一吹就没了。特别是城墙上不能有豁口、缝隙,一旦有了,风便夹带着沙子从中间通过,将缝隙越扩越大,直到引起豁口两侧城墙对内倒塌。”
“长城损毁这么严重,风沙侵蚀的因素至少占了8成以上。”周生瑞解释道。
要区别对待,重点保护长城
周生瑞、李敬民等人同古长城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在长城的保护上,他们的观点也非常一致:“要区别对待,重点保护。”
周生瑞说,由于长城大多位于野外,保护难度比较大。从民勤的长城保护看,关键在于恢复当地植被,使生态好转,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沙尘暴,也可以减小风沙对长城的侵蚀速度。
同时,对于一些已经严重损毁的,可以用沙、土先埋起来。“这样即使是起风沙了,也不会直接危害到长城。风要把覆盖的沙、土吹走,怎么也得一二十年,那时候即使没有更好的保护方法,植被也长起来了。”周生瑞说。
李敬民对于长城保护的难度则持担忧态度。他说:“从现在基层的力量来看,能够做到的就是加强普查掌握家底,加强巡查把人为因素破坏降低,但对自然的风化、侵蚀却没有办法。”
民勤绿洲最早出现在史前时期,祁连山的冰川融化,在当地形成了一个面积1.6万平方公里的大湖潴野泽,一直到明清时期,当地还有大小湖泊160多个。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经过多次大规模开垦,当地湖泊迅速萎缩,地下水大幅度下降,民勤绿洲成了茫茫沙漠中的一叶孤舟。
“即使生态保护再好,长城还是会逐渐消失,最终成为遗迹。但民勤古长城这么快消亡,是过去几十年来生态恶化的必然结果,也是长城给现代人的警告。”周生瑞说。
“作为一个看着长城逐渐消失的文物保护工作者,我们更希望人们能够从民勤长城的消亡中明白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相信这也是长城想让我们明白的一个道理。”周生瑞说。(记者宋常青 卫韦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