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城与水的共生之道
与水共生是两个城市相同的记忆,由治水引出的治城灵感,在她们发展中起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杭州案例馆内,工作人员为每一位来此参观的游客送上一瓶“杭州水”,拧开瓶盖,喝一口,丝丝清凉,沁入心脾。
馆长助理郁全胜特意向我们介绍一个易被忽视的地方——游客脚下,是一组杭州城历代治水的图集,“水的历代治理其实反映的是城市的发展路径。你看杭州城不就在治水的过程中,慢慢从西湖边上的一座城,发展成了以西湖为核心的一座现代都市?”
从东汉华信筑海塘,到吴越王钱缪力排众议疏浚西湖,在杭州这座城市的记忆中,水的治理从没有间断过。郁全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钱塘江的咸潮倒灌、内河河道的污染、西湖的富营养化曾困扰杭州,好在,“保护水环境始终是杭州人孜孜不倦的追求。”近年来,杭州提出了江、湖、河、海、溪“五水共导、有机治理”的理念,通过实施西湖综合保护、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运河综合保护、河道有机更新、钱塘江水系生态保护五大系统工程,营造着“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亲水型宜居城市。“西湖很漂亮,水很清”;“山水杭州,品质生活”……展馆一侧,300余平方米的照片墙上,500张普通杭州人的笑脸和对城市的真诚祝福,是对“五水”治理成效的最好评价。
郁全胜说,在最初的全力截污纳管、河道清淤、生物防治等水治理工程之后,杭州开始将更多关注投向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才能保持长久的魅力”。
水资源管理,恰恰是鹿特丹的强项。这座因水而起、因港而兴的城市,在多年与水患的抗争中,成就了一套完整有效、世界先进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打造“水管理领域的世界之都”,更成为奋斗目标。案例馆中央,鹿特丹市中心的“水广场”被“搬”来了:“水广场”的中央是一个长方形水池,通过弯弯曲曲的沟渠,与另一个环形水池相连;当馆内人工降“雨”,它立即大展身手:“雨水”落入长方形水池后,迅速通过排水道流入地下,无论展馆内“雨”下得多大,游客的双脚都不会湿。这些“雨水”通过管道收集起来,在展馆内循环利用。
而展馆一旁的绿色屋顶也别具匠心。种植了绿地的屋顶,营造了一个生态系统,可发挥储存雨水、净化空气、节约能源等一系列功能。
悟水:做好“水文章”提升生活品质
水是城市肌体的血液。关注水,也就是关注城市的未来……
展望未来,两个城市对水的态度近乎一致:通过对水的可持续利用,打造富有魅力的城市,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指着场馆内那座高6米的钱塘新城浮雕,郁全胜给记者描述杭州人的未来生活,“今后,杭州的发展要做好西湖、钱塘江、京杭大运河、西溪四篇‘水文章’。”与水为邻的鹿特丹人则设想把房屋建在水上,过“漂浮社区”的生活。
这座将于本月20日正式在鹿特丹展示的“浮动社区”,已在世博会展馆内搭建模型,让游客一睹为快。记者看到,“浮动社区”的模型呈半圆形,用可持续材料与玻璃搭建而成,既可引入自然光线又可抵御寒冷的空气,还能储存太阳能用以调节室内温度。顾名思义,“浮动社区”能够自如漂浮在水面上,即便洪水来袭,仍能拥有稳定的人居环境。
顾润向记者解释:因为海平面高于陆地,洪水威胁对鹿特丹而言就像“定时炸弹”,于是人们想到用“浮动社区”来化解。在鹿特丹,随着港口业务向西区逐渐转移,越来越多的码头可腾出来发展“浮动社区”,预计到2040年,鹿特丹的老港区大约可建造13000所新型房屋,其中大约1200所建在水上。作者:邵珍 刘力源来源:文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