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4日,定州市钮店村,农民正在建有光伏电站的花生地里劳动。庞超摄
河北日报、河北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网记者庞超
头顶太阳能电池板,脚下是绿油油的农田。过去没有收成的沙荒地,如今不仅能种花生,还能用阳光发电卖钱。这是8月14日记者在定州市高蓬镇钮店村看到的一幕。
农业转型升级,亟需走出高效绿色之路。英利集团在钮店村建设的光伏农业电站一体化项目,让传统农业焕发容光。过去没有收成的沙荒地,不仅能有“花生+白菜”两茬收入,还能加上卖电的新收成。跳出农业做农业,“光伏+农业”正在联动一、二、三产业,开辟新路径。
能发电的花生田
一亩沙荒地,种花生收入2400元,太阳能发电收益4.7万元/年
钮店村北,张月巧侍弄的这片庄稼显得与众不同。“种了40多年地,还是第一次看到地里不仅长花生,还能发电卖钱。”张月巧高兴地说。
张月巧所说的发电卖钱,就是地里淡蓝色的太阳能电池板。它们8块一组,通过两根高达两米的水泥立柱架在地里,显得格外壮观。
由于太阳能电池板架在约2米高的空中,能够做到不影响采光,不影响农作物种植和整理。眼前的一亩地,收入大大不同。
英利集团负责定州光伏电站项目的国香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程振庭说,过去,这一带都是种不了庄稼的沙荒地,几乎没有收入。2009年,英利开始在这里建设光伏示范项目,建有立柱式、地面固定式、屋顶式等三种形式的光伏电站。这片种花生的30亩沙荒地,是英利从2012年开始探索将光伏发电与农业种植结合的“试验田”。
但这种探索一开始就遇到困难。地面固定式光伏电站由于距地面较近,电池板遮挡阳光,不适合种喜光作物。于是,就选择了离地两米,透光透气的立柱式光伏电站。
从2012年至今,工作人员在立柱式光伏电站下种植花生,亩产600多斤,收入达到2400元。更为重要的是,头顶上的电池板虽然悄无声息,一亩地上的216块电池板每年却能带来约4.7万元的发电收益。
程振庭说,光伏电站建设有较大投资成本,安装需55万元,按照电站收益期20年计算,目前国家补贴1元/千瓦时,8年内就能收回投资,其余12年发电即是纯收益。
能灌溉的电池板
太阳能发电还能自发自用、灌溉农田,30亩地浇一水能省60元
米刚,英利光伏投资集团定州电站的技术员。这个30岁的小伙儿刚一毕业就到定州种地,不过吸引他的不是过去的庄稼地,而是光伏农业。
“如果用过去‘土办法’种田,我就不回来了。”米刚说,他们搞光伏农业,跟过去不一样,很有前景。
8月14日,米刚把记者带到花生地旁的一座配电室里。这座配电室能将沙荒地上太阳能电池板发出的电汇集起来。由于太阳能发电是直流电,配电室里的逆变器还得把直流电变为交流电,然后再升压送上电网。一般光伏电站的发、售电程序也是如此。
光伏+农业,让光伏的用武之地变大了。农田里的太阳能电站,每到天旱时可以带动水泵抽水灌溉农田。在米刚的印象里,自从建起光伏电站,灌溉沙荒地就很少再用电网的电了。
这段时间,天比较旱。米刚在配电室预留电源上接出电线,连到农用水泵上,转眼间清水喷涌而出,流向花生田。用农村电网的电需要0.51元/千瓦时,而太阳能电力只需摊上投资成本就行了。“30亩地用农网电浇一水至少要180元,而用太阳能电120元就够了。”程振庭说,赶上天旱,一季沙地花生得浇4—6次水,30亩地至少能省下240元。
光伏农业新路径
探索因地适种、精耕细作新模式,向综合收益高的现代农业迈进
光伏+农业,是指将光伏发电应用到新型农业种植、养殖、灌溉、病虫害防治等领域的现代农业,目前来看,英利沙荒地上的新农业还刚刚起步。程振庭说,他们将按照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因地适种、精耕细作新模式。
去年开始,英利集团工作人员经过科学试种,将清明节前后才能播种的花生,加地膜覆盖,提前到3月20日播种,成熟期比过去提前半个月,第二茬再选种大白菜。同样一亩地,除了花生,他们又多了一季白菜收入。
一亩地白菜收入约1500元,加上2400元花生和4.7万元发电的收入,昔日沙荒地,已成“高产田”。
正在钮店村北沙荒地上发生的这一切,就是程振庭和同事们眼中的现代农业新路径。目前,在这片600亩的沙荒地上,已经建成一座万头养猪场,养殖与种植逐渐闭合,努力构建绿色循环产业链。这里的农产品不用化肥,保持绿色生态,未来随着种植品种增多,还能发展农产品采摘和观光旅游,进而找到现代农业新的赢利点。
相比于传统农业,光伏农业是一场实现农场变工厂、田间变车间的变革。程振庭说,推广光伏农业需要根据土地属性科学规划,并不是所有土地都能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应结合不同地域特点,分类指导、因地适种,进行示范试验,测算综合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