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审计署6管齐下堵社保基金漏洞 部分省市社保基金审计已开始 -周五沪指午盘收于4162.97点 "全民炒股"言过其实 基民热情不减 -奥运空气质量将实现五省联保 水利部急调长江清水注入太湖 -教育部将严惩高校"体制外"招生 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成监察重点 -外资正式进入中国铁路运输领域 中国钢铁并未冲击国际市场 -国税总局:可能重创股市 短期不征资本利得税 不会取消利息税  -"鑫诺三号"卫星上天 "长征"火箭完成百次发射 可发射飞船和卫星 -全国治理商业贿赂未达预期 专项工作延期 公务员处分条例实施 -中国即将公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财政部调整商品进口关税 美将对我铜版纸征最高99.65%反倾销税
徐光春论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的健康幸福指数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3 月 27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3月26日上午,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在省委党校隆重举行。省委书记徐光春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提高认识,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加强领导,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成玉主持会议。省党政军领导王全书、孔玉芳、李柏拴、李克、叶冬松、孙善武、祁正祥、李新民、曹维新、刘春良、李长铎、王菊梅、史济春、秦玉海,以及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道民、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王尚宇参加了开班仪式。

徐光春在讲话中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前不久中央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胡锦涛、温家宝同志在研讨班上作了重要讲话。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命题和党所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进行了深刻论述,作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举办专题研讨班,目的就是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和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集思广益、推动落实。

徐光春强调,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科学判断;是我们党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贯战略思想的最新体现;是解决目前“三农”工作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徐光春指出,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认清形势,从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这是胡锦涛总书记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大局出发,给河南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河南要实现新跨越,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走在中部地区前列,才能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走在前列,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最终实现中原崛起。我省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村人口大省、第一粮食产量大省,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成效,还直接关系到全国的大局。目前我省农业、农村整体上仍处于艰难的爬坡过坎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农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农村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发展还比较滞后,农业基础设施和经营方式还比较落后,农村民主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还不够强。对我省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既是一项重大的发展工程,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正确认识形势,还要求我们从全国发展大背景、大趋势下去审视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中央即将出台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国际产业转移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呈加速趋势,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些都为我们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使之尽快变成促进中原崛起的现实推动力。

徐光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是落实扩大内需方针的客观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我们一定要不断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想更加重视,行动更加自觉,工作更加主动,措施更加有力,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坚定不移地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去。

徐光春在讲话中强调,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明确任务,抓住关键。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思路、总部署、总目标、总要求,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协调统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方针、行动纲领和奋斗目标。我们一定要全面系统地理解,历史动态地把握,因地制宜地贯彻,扎实稳步地推进。结合河南实际,一是要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二是要把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三是要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四是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措施;五是要把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六是要把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七是要把推进和谐农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

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抓住关键环节,稳步有序推进。一是要深入实际,分析研究。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要沉下心来,扑下身子,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多做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防止形式主义和简单化,不好高骛远,不盲目攀比,不强迫命令,不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努力使建设新农村的各项工作符合中央要求、符合农村实际、符合农民意愿。二是要掌握精神,分类指导。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目标、任务、原则、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理解、把握精髓,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齐步走”,不搞“千村一面”,不简单照搬照套。三是要制定规划,分步推进。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首要条件。必须把规划制定好,把分阶段实施方案制订好,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要紧紧围绕发展生产这一主题,实施新农村建设,要把解决“三农”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突破口、切入点,突出建设重点。四是要明确目标,分项落实。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顺利推进的关键环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有机整体,彼此联系紧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绝不能顾此失彼、畸轻畸重;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分清轻重缓急、难易程度,一项一项加以落实、一项一项去完成,让老百姓切实享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徐光春强调指出,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强领导,肩负使命,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扎实成效。一是要牢牢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各级党委政府要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广大农民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一切围绕发展做文章,坚持以发展生产来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坚持以发展生产来促进其他方面的进步。二是要牢牢坚持提高生活水平这个第一大事。要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这个中心,着眼于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使老百姓过得安心、过得放心、过得开心、过得舒心,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指数、快乐指数和幸福指数。三是要牢牢坚持抓好党的建设这个第一工程。要紧紧围绕“五个一”工程,以抓好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提高基层干部加快发展的能力、执行政策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四是要牢牢把握党委、政府领导建设这个第一责任。要加快建立任务明确、分工协调、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五是要牢牢坚持尊重农民意愿这个第一原则。要把农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让农民知情,请农民参与,使农民认同,受农民监督,使建设新农村的过程成为农民群众参与发展、共享成果、实现价值的过程。

李成玉在主持会议时强调,徐光春同志作的动员报告,全面系统,有很强的全局性、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希望大家在研讨中认真学习,认真研究,联系实际,贯彻落实。

来自全省各市、省直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参加了开班仪式。(记者万川明)

来源: 河南报业网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六一"儿童节关注2000万留守儿童:发展之路遭遇体制障碍
世界无烟日:中国超5亿人健康受被动吸烟危害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